直面自身,我们会感觉自己的独一无二,深信自己的与众不同。然而,在外人眼中,你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一罢了,或是,你只是简单的被归为某一类人而已。
在老师眼中,无非有两类学生,优生和差生;在销售眼中,你要么是他的客户,要么不是;而在我眼中,你要么陌生,要么熟络。
“感同身受”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个成语,与此同时,几乎人人都说,要换位思考,要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然而,却从未有人告诉过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想其所想,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当我们听说别人遭遇不测时,可能,我们只是知道了这一结果,而对于他如何遭遇的不测?又,具体遭遇的什么?我们很可能全然不知。这就有点像是,一道已然给出答案的数学题,而至于其中的步骤,或是验算的过程,则全部被忽略。
由于我们的目光所及,非常有限,也由于我们的认知,经历等的浅薄,从而导致我们看待某个问题时,就是会有失偏颇。
父母经常向我描绘,这个世界的春光明媚。可是我从各种媒体哪里得来的却又是种种尔虞我诈,欺世盗名。不过还好,随着我的日渐成长,我算是锻炼出了一定的分辨能力,我知道,那只是他们为了吸引众人的目光,故意而为之。
近些年来,每当我经历一件事情过后,我都会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复盘,而每次复盘完,我多少都有些释然。因为,我知道,肯定还有我不知道的真相,也肯定还有被我忽略掉的细节。似乎,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总是对一件事耿耿于怀,因为,我知道,我可能仅仅看到了那件事的冰山一角而已。
牛顿曾经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的通俗解释很多人都知道,不过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对其解读一番。在我眼里,前人给我们指明的方向,仅仅是一个前提,一个基础,相比于此,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得按照前人指的方向行进。仔细想来,如若没有后者,那我们知道的方向再对,也无济于事。
教科书上的理论始终是教科书上,它与我们身处其中,所感受到的林林种种,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理论,终究是抽象的,分析的,理性的,而我们的感受却是具象的,整体的,感性的。相比于前者,后者总是会让我们印象深刻,因为,那是我们亲身体验过的。
于是,我不禁想问,“既然个人感受如此重要,那我究竟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呢?”
答案实则也很简单,无非是来自我们的五个感官。你能用眼睛看到,用鼻子闻到,用耳朵听到,用肌肤触摸到,甚至,能用嘴巴尝到,那你的此番体验,肯定会让你印象深刻,肯定会让你获得只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知。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之后,我总想着离开此地,去看看这繁华世界,但实则,我也会意识到,那可能仅仅是一种被别人的照片或是文字蛊惑了而已。
匆匆的去往外地,有忙忙的赶回本地,而后,我逐渐意识到,一圈下来,我只是收获了些许情绪和感受而已。而相比于此,我更为看重那些冷漠的概念,那些无趣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