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作为最高层指导,使得我们一方面发现自己过去的无意识,另一方面重新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小我)。
意识既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思维(小我)来作用。
而思维(小我)是用来与现世世界联系的。
本文中所用术语出自《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从灵性、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剖析与探索,人类如何活出自我(本我)。
一、意识与思维(本我与小我)
意识用于和宇宙的本质相连,我们通过“加意识”与本体联系,获得内在的喜悦,本然的感觉。
而思维,小我的思考方式,则用于和现世相连。无论是哲学所谓的的三观,还是心理学上的ego,小我的思维,是无意识地直接与现世相联系的。范围从哲学到自然科学、经济、政治等等学科,包含了人类产生的思维方法的根据经验获得的知识。
二、个人思维的形成
每个人在各自人生阶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经历的人事物都不可避免的塑造或影响着我们思维模式。尽管它是动态的,但在一段时间具有稳定性,原因包括人们通常不善于跳出comfort zone(未成为意识,也不构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在进一步分析思维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更宏观的——人性的形成。
人性也如此,不过是拉长了时间轴,扩大了对象(从个人到人类群体),但依旧是经验累积形成了所谓的动物本能,逐渐融入到我们的基因。所谓本能、天性,也不过是无意识情况下,外界因素作用下的被迫积累,毫无自主性可言。
一种猜测是,早期的人类尚且无法搭建意识桥梁。那么他们如何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只能从小我给他们最直接的反馈得知。比如食物带来的饱足感,睡眠带来的良好身体精神状况等等。而对于自己生而为人既无需求亦无意识。 当然,这只是一种揣测,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当时的人类比起现在的我们,是更加有意识,更具有一种本然的状态,还是尚未发展出可以容纳或者说接收意识的器质性载体。
另一种猜测是人类本来能够全然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们生存本身就使他们充满喜悦,感官灵敏,鸟语花香,树木虫鸣——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大自然,不仅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因为他们懂得从中获得美好和借此与内在的喜悦相连。
但也是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受到威胁,感到恐惧,开始为了生存躲避大自然给他们的考验。地球上的万物皆由地球控制调控,有方向地朝着更和谐更多样发展。然而积累下来的恐惧和压力等等负面情绪逐渐进入到我们的基因,尽管是为了我们的生存。
这些在当时情况下的必须的能力,否则就已经被大自然淘汰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那些积累下来的本能,有些非但不能让我们脱离险境或是朝向自己想成为的方向进步,反而成为我们无意识的绊脚石。石头本身并没有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甚至完全无法意识到这块石头的存在。所以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吃着差不多的亏。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部分人根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有什么。这时历史学甚至有些生物学的书籍是很好的解药。
回到个人的思维。
个人的思维是我们在这一生中积累下来的半自主意识。之所以“半自主”是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也好,社会也好,都已经给我们灌输了许多的思想价值观念。尚且无法作出价值判断的我们,只能被动接收。所以心理学里面提出原生家庭的种种的决定性和重要性,其根本就在于我们无意识的接受了太多。而这些接受了的来自外界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对我们产生影响。
而在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一直是工业化体系的一条龙服务。是社会把他的需要灌输给学生,定向选择的结果。而社会也不过是许多同时代的人构建组成的。延续了祖祖辈辈的思维方式,却没有及时的适应当下并做出改变。至少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你会发现现今的教育和三百年前的没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根基、结构框架都没有变化,腐朽的齿轮占满铁锈,也还是涂涂润滑油继续让一代代人奋力推着。最终我们也只是被学校被教育塑造成统一的零件,毕竟模具就是那样,标准化的。
从大学进入社会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人类社会里一切都是无数代人类无意识和意识的混合产物。并且大学只是社会的缩影(极简化版本),大学也仅仅是踏入社会前的适应和准备。
三、思维的重建
1.意识本身;
2.利用意识发现无意识,从小到大的经历产生的;
3.观察人类发展历程,了解人性,了解人类创造出的社会及其规则;
4.正确的思维思维的方法(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