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贫寒,7年苦读,名校毕业,入职国企,这些和爱情那一丝温暖的微光相较,似乎也并不能带给他更多人生的希冀。
眼看一切渐入佳境,阶级跨越近在咫尺。
那么,究竟是什么成为了他生命中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6月27号晚23点46分,陈陆洋像往常一样出门,一头扎进夜色下的珠江。决绝而又毫无留恋,留下以头抢地,痛哭流涕的家人,茫然无措的哥哥和满地的学业奖章,与这个世界做了最后的诀别。
2011年,陈家唯一的希望,20岁的陈陆洋,寒门出贵子,一举考上了中南大学,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正是意气风发好时候。
但令他愁眉的是,念书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于一个赤贫家庭而言,过于高昂而难以承受。
这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林锋。因为林锋的资助,家徒四壁的陈陆洋,才得以顺利地继续他的学业,有了坚实的经济后盾,直至硕士毕业。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行进。
硕士毕业的陈陆洋,随后又入职了一家国企。生活变得稳定而自足起来,苦难似乎已成为了过去,他甚至有了稳定交往的女朋友,幸福感不言而喻。
但,人生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你以为的Happy Ending,原来只是人生的峰回路转处。
今年5月,陈陆洋和女友发生争执,进而感情破裂,随后分手。
谁也不曾预料,恰恰是这一场分手,酿成了之后殉情的悲剧。
分手后的陈陆洋,心有不甘,试图挽回,在数次和女友蓝蓝斡旋纠缠无果后,起了轻生的念头。
蓝蓝发觉之后,遂向陈陆洋的哥哥短信求助,哥哥以简短的电话和训斥的方式,劝导陈陆洋,责令其清醒。
然而,陈陆洋并未因此清醒,反而更加沉溺于和女友分手的内心挣扎中,最终,为爱殉情。
其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的18篇日记自白,几乎完整还原了其自杀前的心路历程,以及无法接受分手的崩溃和痛苦。
(陈陆洋生前最后一篇日记)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从出生开始就需要拼尽全力活着的人,在人生上半场披荆斩棘,一路通关的高材生,是怎样走到全盘放弃这一步的。
新闻上了热搜之后,网络上自然沸议一片,言语尖锐,几近刻薄,所有的指责和漫骂几乎指向同一个方向:
爱心人士的9年资助尚未报答,一贫如洗的父母还未等到回报,因为失恋自杀,自私又自负,不配做男人。
攻击和谩骂当然不值得推崇,但在这背后,却也透出了看客们的痛心和惋惜。
但有时,人类的悲欢本不尽相通。
在他人眼中,爱心人士的多年经济资助,赤贫父母的养育之恩,都该是人生路上一场自觉的负重前行,放弃关乎道德,求死过于轻率。
但也许,正因如此,对于在生与死的夹缝中残喘的陈陆洋来说,这些“生”的理由,最终都成为了“死”的推手。
2.如果贫穷是一种原罪
只要看过陈陆洋家人撕心裂肺哭泣的视频的人,就一定能感受到他自小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
如果这世上所有的技能都可依靠勤奋和努力习得,那么唯有投胎这门技术活,是我们人生中最终极的无奈。
在陈陆洋的家中,他过往念书获得的奖状是狭小的空间里唯一的色彩,灰头土脸的毛坯砖房是他人生中抹不去的底色。
很多年前我们就知道,在贫穷中挣扎的孩子,念书是唯一实现阶级跨越的捷径。
陈陆洋的家人明白这一点,陈陆洋也明白这一点,而资助陈陆洋读书的林峰更加明白这一点:这个因营养不良而显得瘦小的孩子,是全家人唯一的希望。
在湖南邵阳市新宁县某农村的一个砖房里,住着陈陆洋一家人。9年过去了,林峰对于当时眼见的一切,依然记忆犹新:
“他家的房子只有一层,四间房紧紧挨着,窗户上连一块完整的玻璃都没有,家里没有任何电器,连吃饭都是要临时搭桌子的。”
无限感怀的林峰没有犹豫,选择资助陈陆洋,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的费用,都来自林峰。
当然陈陆洋是争气的,早在中学时期,就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当地的一中。
贫穷也未能将他打倒,据其父亲回忆:“他人瘦小,冬天洗澡热水有时接不到,那么冷,孩子就洗冷水。为了把书念好,整整三年都没有退缩。
在人生这张白纸上,若天生贫穷是一个刺眼的污点,那么,陈陆洋已拼尽全力,用优异的成绩做出了最大的弥补。
只是,过度贫穷和过度优秀一样,过度必然带来隐忧。现实对个体的性情塑造影响之大,之深远,远超我们所以为。
陈陆洋的家人说,他从小就有些敏感和自卑,但骨子里却又藏有倔强和坚韧。
他的母亲说,中学时因为个子瘦小,再加上生活上有些不适应,差点退学。后来母亲提出放弃家里的农活去陪读,被他阻止,他答应母亲会克服困难。
自此,我们看到,如果成绩是他对自身优秀的自证,那么贫穷引发的自卑与敏感,才是陈陆洋生活中最真实的困境。
而一个连基础的生存需求都尚未被满足的家庭,是无法关照到更为高阶的精神需求的。
陈陆洋走出那个破旧褴褛的家,进入现实世界的每一天,经历过多少挣扎和沉浮,在真实的社交关系中,是否有过受伤和自卫,我们不得而知。
但每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造就的心理创伤,像一根隐线,无知无觉中,就戏弄了我们一生。
而这根隐线的发作时机,就在一个叫“自我“的东西,悄然苏醒时。
3.爱是蜜糖,亦是砒霜
于很多人而言,在爱情初次降临之前,世界从未如此绚丽过。天是蓝的,树是绿的,花是芬芳的。
身体中涌动的荷尔蒙激活了四周沉闷乏味的一切,我想,于陈陆洋而言,“爱情初体验“应该比蜜更甜。
此前所有的发奋图强,不过是为了应对无奈现实的被迫反击,某种程度上,为了对抗命运的恶意,也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他肩上背负着的,是其他同龄人无需承受的。
沉甸甸的期待,是枷锁,也是禁锢,其实,他从未纯粹只为自己活过。
直到遇到蓝蓝,相知相恋。这一刻,我相信,爱是一切的解药。
从陈陆洋留下的18篇日记里,他的深情与不舍,随处可见。完全可以想见,这一份相爱的真挚与炽热,曾经,一定温暖过他的心。
一颗从未被暖过的心,在感受过爱的暖意之后,爱,就必将是他一生所求。
爱情唤醒了他的自我,人生第一次,他想要为自己而活。
即使在分手之后,他依然幻想可以带女友一起去旅行,看美丽的洱海,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在广州买房定居。
但在日记中,我们也同样看到,多年来只知闷头读书的陈陆洋,在爱情关系中,笨拙得像个孩子,卑微到尘埃里。
“没有你我无法找到我自己”
“希望做一个对你有用的人”
“你的自私与冷漠无情抛弃了我……”
“对不起爱我的人,我也做一个自私的人吧”
关系的互动中,他只能依赖对方的反应,来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贫穷造成的创伤隐线,和他的自我需求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在自卑和自爱的博弈中,他找不到一条自洽的路来拯救自己的爱情,简单来说:他不懂得如何正确的爱与被爱。
和不堪的人生相较,爱情太过于美好,以至于他并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只能以不断的努力付出来维持岌岌可危的关系。
而爱情的残酷性又恰恰在于,和读书不同,它并非是付出即有回报的一件事。
于是,蓝蓝最终的拒绝,扑灭了陈陆洋最后一丝希望的火焰,这一刻人生了无生趣。
他在自杀前的最后一篇日记里说:“结束了,我爱你,也爱这个世界,但是你的自私与冷漠无情抛弃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我恨你!”
浓烈的爱,即是浓烈的恨。
他将蓝蓝的拒绝解读为对自己人生全面的否定,带着不甘和不舍,纵身一跃。
这一跳,是对人生最后的宣言,也是爱的献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