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节日专题——国庆特刊
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

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

作者: 迂谦 | 来源:发表于2017-01-28 19:55 被阅读0次

         

    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

         时间荏苒而过,转眼就来到了2017,没有一点点防备,仿佛去年的烟火仍未散干净,钟表的时针却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圈,我们被时间拖着往前走,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的青春在一点一滴地逝去,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青春逝去,却又无能为力,除了内心的哀叹与朋友圈里的煽情的文字以外,我们别无他法。

         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23了,大学本科三年级在读。

         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对于过年的渴望,一大桌子的鸡鸭鱼肉,左手右手各一只鸡腿,满嘴都是油还是毫无顾忌地喝下一大口雪碧,肚子里产生的二氧化碳翻江倒海,身体像热气球一般仿佛要上天……

         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对于过年的期待,一大群脸蛋红扑扑的孩子,认识的不认识的,捡到一个尚未爆炸的鞭炮便如获至宝,下雪的年份,偷偷把一团雪塞到别人的脖子里,冻得他上蹿下跳,邻居大娘骂骂咧咧一阵接着一阵……

         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对于过年的欣喜,年初一至年初七挨家挨户地走亲访友,临别之时总能收到亲戚家的压岁钱,红的绿的,呼出一口气,放到耳畔能听见声响,虽然每次都会被我妈偷偷收走,但心里也是非常穷开心……

         现如今,我们都长大了,美味佳肴见得多了,一起玩过得小伙伴却不记得了,除了很亲密的朋友,其他人也都是朋友圈匆匆而过的陌生人,我能为你做的,也只是点一个赞!

         农村都空心化了,人都走了,不能走的基本都去世了,以前我常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现如今,只有一阵又一阵的冷风吹,屋子塌了也就塌了,人死了也就埋了。

          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难道是我们的生活不如从前了,还是我们越来越不重视过年了?都不是,除了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更多的是我们的心态变了,我们对于过年的期待下降,过年的重要性也自然下降,其中原因是纷繁复杂的,既有时代大背景因素,也有个人的心态因素。

        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过年舌尖上的诱惑力下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却大幅上升,口袋里的红票子多了,手中的菜篮子也自然满了,桌上的鸡鸭鱼肉不局限于过年那个时间段才出现,平常也经常出现在餐桌,由此导致的过年的舌尖上的诱惑力下降,人们不再期待要在过年期间大快朵颐,甚至还会下筷子又欲止,心里担心过年半月,腰粗一圈。

         我的母亲至今孩清晰记得她儿时过年的场景,一年365天,只有在除夕夜那天晚上才能吃到猪肉,也没有瘦肉,都是那种白白花花的肥肉,一点骨头都没有,因为在那时人们的眼中,一切咬不动咽不下不能下肚的都是无用之物。外婆大年三十把猪肉煮好,几个瘦猴一般的孩子围着小火炉转圈,眼珠子里冒绿光,流下的哈喇子能逆流成河,但即便是这样,我的外婆也没有给我母亲肉吃,尽管她很疼自己的孩子,最后也只是每个人盛了一碗肉汤喝,泛着油花得肉汤滚烫,我的舅舅耐不住性子端起碗就喝,嘴巴被烫得火红也不愿张嘴吐出肉汤,至今他嘴角依然有被烫伤的痕迹,如今的人们大都不为吃饱穿暖而发愁,自然也就难以理解期盼过年才能有一件暖衣才能得一顿温饱的心酸,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所被赋予的“穿新衣、吃大餐”的功能也自然下降了。

        二、传统家族式结构逐渐打破,核心家庭结构趋于稳定。

         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通常都有几十口人,乃至上百口人,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家族式的家庭结构被逐渐打破,核心家庭结构趋于稳定并且越来越成为常态,传统新年的一大家子欢聚一堂的场景不再重演,祖孙三代能在一起团聚已是难得,过年的团圆的气氛趋于平淡,热闹程度也自然下降,年夜饭后看看春晚,趁着春节亲子出游如是而已。

         我现在依稀记得小时候的场景,全家几十口人,一齐下筷子的场景都令人汗毛直竖,顿时感觉密集恐惧症,自从祖父驾鹤西去,如树倒猢狲散之势,如今想凑满一桌人也怕是为难。

         那种过年表兄弟堂兄弟在一起嬉闹的场景也一去不复返,过年没有了小伙伴,对于孩子们来说快乐又何处去寻?即使手中有未开封的鞭炮,也只怕无人共乐。

        三、传统文化的流失,传统民俗活动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的精神纽带。但时至今日,我们很多的传统文化已经丢失,关于“年兽”的传说,关于春节的礼仪等等,还有诸如打糍粑、蒸年糕等传统民俗也愈来愈少。

         至今过年都仍然要进庙宇入宗祠,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了然于胸,但没有如此仪式总感觉“年味”不足,自始至终把如此过年习俗视为“年”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导致的弊端自然也是明显,小时候跟着大人屁股后头,听见鞭炮响起立即捂住耳朵,稍有不慎,新衣服总会破几个洞。

       四、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体现在城市白领阶层尤为明显,民工也越来越卷入成为一部分。

         每年的春运浪潮一浪比一浪高,过年成为家庭团员的契机,家成为人们朝思暮想的目的地,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出现在村口,但过年的气氛刚过,人们又是大包小包村口而去。老家是一个深处大山之中的小山村,偏僻但祥和,落后但和谐,但近些年来也被卷入到城市化的浪潮中,平日里基本上没有人烟,除了小得走不了的就是老得走不动的,稻田荒芜了,老房子塌了,村口的大樟树也枯死了,垂髫耄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五、互联网的覆盖面逐渐普及,拉近了地理距离,拉远了心理距离。

         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以来,互联网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讯工具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减,人们不必再像古人一般跋山涉水只为见一面,只需手机屏幕轻轻一点便可了事。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共享引起了信息大爆炸,强烈引起了人们对于信息需求,以至于产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站在你年轻,你却在玩手机!”的段子。

          古代“烽火传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天的手机却可以翻越千山万水视频聊天,人与人地理上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人与人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现在越来越多人成为“手机控”,离开了手机,生活仿佛窒息!

         我也曾遇见诸多人,线上我们聊得热火朝天,线下我们遇见却招呼都不打,然后,礼貌性在线上再说一句对不起,内心顿时升腾一种想拉黑的冲动。我不知道今晚又会有多少人端着手机按着鼠标跨年,他们是网络上的话唠,论坛里的大牛,但透过屏幕,你又看见他们蓬头垢面,邋里邋遢。放下手机,多陪陪重要的人,不要把过年的带回家的温存,都给了无关紧要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vq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