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于永正成名师,不是偶然的》深深地打动了我,于老师在一次观摩课上,在课前认真地对学生说:“ 这节课可能会有些长,如果可中间谁想上洗手间的话,就自己悄悄的离开座位,不用举手打报告,这么多人看着举手报告上厕所多难为情啊!”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可谓是细心到了极致。
上厕所,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伤及一个人的心灵,尤其作为小孩子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上厕所这件事必须要安排在前。同样是作为老师,对于学生上厕所我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还认为学生上厕所就是为了逃避上课。
曾经在带低年级的小朋友时,每到上课时,只要有一个孩子举手说上厕所,且被老师同意后,便会相继有十多个孩子都有上厕所的愿望,起初,还以为上厕所嘛,人之常情,可是后来发现实在是影响上课,而且学生之间存在上厕所跟风的情况,于是干脆上课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时间上厕所了,且也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于是,学生在上课中途提出上厕所常常被我认定为“无理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下课抓紧时间上厕所的习惯。渐渐地上课上厕所的孩子少了,加上在我的严厉要求之下,上课时几乎很少有孩子再提出上厕所的要求,但是偶尔也有个别孩子有特殊情况,也被允许上厕所了。我为自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自豪,并且认为上厕所跟教育无关,所以常常沾沾自喜。
直到儿子上幼儿园时,经常尿裤子,我这才意识到“上厕所”这件事的严重性。当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时,我发现他的裤子是湿的,看孩子难为情的表情就知道一定是尿裤子了,我说:“假如上课的时候想尿尿时可以举手,向老师说明情况呀!”儿子委屈地说:“我举手了好多次,老师都说坐下,于是就……”我在心里埋怨孩子的老师,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呢?小孩子,没有厕所观念,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及时上厕所呢?可是,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曾经我也让那些举手想上厕所的孩子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在我看来,没有上厕所,也没出什么意外,那就说明孩子并不急于上厕所,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以课堂为主。的确,作为老师,我们把课堂看得甚至比命都重要,只要在课堂上,绝对不会浪费一分钟在其他事情上。
但从儿子的情况来看,他的老师一定是没有发现儿子尿裤子,否则一定会通知家长去学校换裤子的,然而,事情的结果是儿子的裤子尿湿了,而且是从众多孩子的尴尬中走过,尽管孩子很小,但是他已经知道难为情了,回到家后,孩子一直埋怨老师不让他上厕所。
也许,儿子的这种情况,在我的学生身上也发生过,只是我们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将这一点忽略了。也许,当孩子们出现尿裤子的状况时,家长同样也会埋怨我。看来,上厕所,还是一门学问,像文章中于永正老师这样去关注孩子的细节,还真是少见。原来,我们与名师之间的差距,除了专业技术上外,还有教育的差距,关爱孩子的差距。的确,在众多普通教师的眼里,不就是上个厕所嘛,在观摩课有必要再去强调深化一次吗?观摩课重要的是课呀!如此说来,我们教育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元素——“孩子”,被我们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成绩或者行为表现。假如我们足够关心孩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反常举动,能够及时关注到孩子,并且及时树立,也不会让孩子在众多同学面上遭遇尴尬了。
吴松超老师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优秀的小学教师,学生喜欢的小学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爱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周到、细心,像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学生,呵护学生。
好的教育是妈妈般的爱。倘若孩子遇到想上厕所的问题时,妈妈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此时的问题得到解决问题,估计天底下没有一位母亲会在孩子特别想上厕所的时候让他憋着,或者是等到某个时间点。教师之爱与妈妈之爱的区别在于教师之爱有所保留,而妈妈之爱,永远无私。
作为老师,我首先反思自己,我能做到对学生好,但总是打着“教育”的幌子,以极其负责任的态度伤害着孩子,因为我几乎做不到对学生如自己孩子那般的耐心。尽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长方面,都教育教学工作都十分认可,但从更深的层次来讲,我的教育或许还停留在“学生是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更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从内心深处切切实实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才是教育的大前提,关爱孩子,从生活细节做起,关爱孩子,从厕所之爱做起。
2022年4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