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增量】做一件事的时候,很难一开始就做非常多的事情,也很难做得尽善尽美。所以选择做一件事情,起初的时候不要有过高的期待。先把事情做起来,保持最小运行系统,而后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加码。这就是微增量的思维。
选择这么做事是原因是:
(1)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机体很难一次性承受过多的任务量。比如跑步,如果长时间没跑步,现在想开始跑步,是很难第一次就跑10公里。总是要先跑三四公里适应一段时间,再增加到五六公里适应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增加到10公里。
(2)很多情况下,只有在行动过程中,才能发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在没有开始做的时候,即便计划得再怎么周密,都很难把问题考虑全面的。甚至有些提前计划好的事情,执行的过程中发现根本执行不下去。因此需要根据执行情况逐渐调整和增加。
这个描述和“最小必要知识”的一些描述有点像。事实上,最小必要知识的思维也是微增量思维的一种。都是保持最小运行系统,然后根据执行情况和需求逐渐增加。
我在写晨间日记这件事上采取的就是微增量的方法。虽然当时没想到这个概念,但实际行动上就是这么做了。最开始写的时候我只写了几项很好完成的事情,即“反思昨天的行为”“感恩”“好运”“运动”,这几项很轻松就能完成。连这个模板都不是我自己想的,而是照抄老薛的。这进一步降低了我的执行难度。在之后写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逐渐增加内容。到现在晨间日记已经成为我每天清洗大脑并给大脑写操作系统的工具了,并且也增加了很多日常打卡。最近我又增加了“每日记录”,用来记录自己每天完成多少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和感悟。如果让我第一天就写这么多内容,我肯定是做不到的。一个是想不到这么做,再一个即便想到了,现在晨间日记的工作量是最初的我根本承受不了的,我很有可能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在逐渐适应每个环节并熟练完成后才考虑增加内容。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我也有写过一段时间晨间日记,但是那个晨间日记非常繁琐,有12大项需要完成,每一大项还有很多小项,这种繁琐的工作是我很难一开始就能坚持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没坚持下去。
微增量这个做法很像是“微习惯”的做法。事实上,我认为微习惯的精髓不在“微”,而在“微增”,逐渐给自己加码。比如阅读一本1000页的厚书。短时间内读完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计划一天读10页,这样100天就能读完。随着时间的流逝,阅读过的页数逐渐增加,这本书就被蚕食了。这还没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也逐渐深入,阅读速度也会提高,这时候蚕已经长大了,吃得比以前多了。这是另一种微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