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和我聊天,动辄说上海人如何如何,河南人如何如何,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这个朋友就是所谓的上海土著,大概有了“全中国除了上海都是乡下”的优越感,我也只是微微一笑,并不说些什么。
来上海已经八年,从徐汇的高楼旧宅,到静安的窄巷弄堂,再到浦东的村头田野;从金融中心的沪上富豪,到酒店商厦的土著经理,再到街头巷尾的爷叔阿姨,这个城市繁华背后的人间烟火,世事百态我早已习惯,连那些看似精明冷漠背后的古道热肠,我也已经了然于心。
但起初却不是这样。记得初到上海,一出火车站,我向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家问路,这位老大爷冷冷一笑,伸出两根手指,我正诧异,背后有人又是一阵冷笑:给他一支香烟才好,问路哪能白白告诉你。那时候我惊讶之余只能苦笑。
再后来,发现大多数上海人是善良的,微笑的,和蔼的。向他们问路的时候,他们和所有热心的中国人一样,会认真的想一想,才告诉你怎么过去最方便。上海人在我的心里暖了起来。
后来,我开始做市场业务,各种角色的上海朋友多了起来,合作公司的上海经理,供职单位的上海老板,政府部门的上海领导,一起出差的上海同事。公事上,大家一起遵守的是商业规则,只服从生意上的合纵连横,上海人的概念在我的心头渐渐模糊起来。
不过,我的朋友却总一而再地告诉我,人是分等级的,浦东的比不上浦西的,农村的比不过郊区的,郊区的比不上市区的。我并不反驳什么,只是我明白一点,什么叫做英雄不问出处。在生意场上,谁会因为你是上海人,便多分给你一份利润呢?评价英雄,只能靠自己的功业罢了。
晚上,我的北京朋友微信里找我,她抑郁症很久了。“咳,你说你都北京三环以内的,皇城之内,天子脚下,你还能过的不开心吗”我说。
“什么?你都没有了快乐,北京人上海人或者哪里人还重要吗?”她问。我没有回答她什么,只是点点头,笑了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