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请问是张女士吗?”
“是。”
“张女士您好,这里是****(公司名),**银行信用卡理财中心,工号5**6为您服务…考虑到服务质量,通话会有录音,请您谅解。”
“好的。”
那天下午我接到这样一个电话。标准的普通话,怯生生的语气和略显生疏的话术。
我会心一笑,想,对方大概是个新手。
---------------------------------------------------------
电话那端的声音继续下去:
“张女士,现在**银行为了回馈咱们信用卡老用户,特推出一款针对咱们老用户的理财产品,这里我将会占用您5分钟时间,先简单为您介绍一下好吗?”
“好。”我配合地回答。
话术的段落和顺序一点没变——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其实在接听到第二句话后,我就已经知道了这通来电的全部内容。
她所说的“理财产品”其实是一款我并不需要的保险。但我没有立刻打断她。
听着怯生生的语气,我能想象出她拨出电话前一刻,深呼吸鼓足勇气的样子。因为这也曾是我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是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卖保险。
但是当时,我和我的同事们更愿意自称从事的是“电话销售”工作。
即使在现在,社会大众对保险这个行业的认可度依然不高:毕竟会用到保险总是不太好的时候,而且有不少人接到过推销保险的电话,超级难缠。总之和“保险”这两个字搭上联系肯定是很麻烦的。
那时我也这么想。但最终却选择了这份工作。
怎么解释我当时的决定呢?
——如果你也见到过校招会上,人山人海的场景;看到过招聘现场,有同学被挤中暑抬出去的场景;亲眼目睹为了获得一个月薪1200的前台职位,投简历面试的同学队伍竟然排出学校体育场,中间还弯弯曲曲绕了好几个弯的壮观场景,也许你会比较能理解我当年那种“*了狗”一般的惶恐心情。
在那个遍地985、211的好大学的江城,每年毕业季,这种壮观的应聘场景都是常态。
不管怎么说,“电话销售”招聘的人数为“若干”,这能为面试的同学们在心理上减压不少;而给出的底薪1500+上不封顶的提成,也给了应届毕业生无尽地幻想空间。
---------------------------------------------------------------
公司在上海。面试时,曾承诺给外地应届毕业生提供约500块的住宿。现实情况是:289/天的免费标准间。一间两张床,每间住4个人。培训一共7天,算下来每人500块左右的住宿,倒还真是妥妥没毛病。
但是培训结束后的住宿就需要自己解决了。
所以同去上海的同学们白天培训,晚上则一起出去找房子,乌央乌央一大群人跟二房东砍价,场面蔚为壮观。
7年前的上海房价已经不低。
很多同学选择组团合租18平左右的次卧,2人或3人分担1200的月租。也有次卧隔出两间的那种隔断间,每间大概七、八平,倒是独立空间,但除了一小张单人床和一个小桌子外,就再也放不下其它东西。
------------------------------------------------------------
迫于生活的压力,我们都很期待培训结束,尽快去赚1500的底薪和上不封顶的提成。结果却发现,培训结束其实才是真正面试的开始——
等待着我们的还有保险代理人员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还要再经历3-4天专业话术培训,紧接着进行话术考核,最终合格后才能领编号“试上岗”。
其实“试上岗”就已经是给真实的客户做电话销售了。但却有另外的考量标准:为期一周,要成功售出两单才算合格。如果一周内出单数低于两单则需要回炉再造,重走话术考核-试上岗的环节。
新人因为话术还不熟练,常常紧张地声音发颤。经历了一天几十、上百次各种各样被拒的打击后,胆子倒是大起来了,心里却不由地产生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然而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接下去的每一天都要逼着自己拨出更多的电话。
在这许多环节中,陆续有人通不过考核,反复几次也就自己选择放弃了。最后能顺利达标的,真算得上是过五关斩六将。
----------------------------------------------------------------
我大概算比较幸运的,一路顺利通过。“试上岗”第一天和第三天也各成一单完成考核,都是传说中的“老鼠单”:就是顾客本身有意向购买,所以不用游说就顺利售出的订单。
之所以被称作“老鼠单”,我后来猜测,大概有点“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意思吧。
但老鼠单并不多见,后来面对更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嫌弃和拒绝。
很多以前的同学知道我干这行后都说:我也接到过电话啊!真是佩服你们怎样都能聊得下去,好不容易找理由挂断了,过几天又打过来了。
我只好尴尬地解释,其实公司早就为各种拒绝的说辞,准备了专业的应对游说话术——都是整理成册的,会要求每一位电话销售背熟,再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以,不论你以什么样的理由拒绝,保险销售员们都能立刻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烦得你欲挂电话而不能。
当然,也有不失礼貌的拒绝方式,那就是决绝地、直截了当地重复:“不需要,真的不需要,谢谢!”。挂电话后,这种号码一般会被标注为“没有意向,态度坚决,无需回访”。否则,则会被详细地标注上拒绝理由。
------------------------------------------------------------
工作是轮班制,早晚班共用有限的工位。
早班:9点-下午2点半
晚班:下午2点半-晚上9点
午餐晚餐各一小时,看上去轻松又悠闲。
但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会是早上8点半到晚上9点,因为除了打电话,主管还会组织小组内部集体开会,回放当天的部分录音,讨论回访策略,寻求突破。在总结会上,那些没有经过“努力”就挂断了电话的销售员,是会被“批斗”的。——这就是无数人被销售电话一而再再而三骚扰的“内幕”。
除了总结和批斗,主管还会带我们学习一些经典案例的录音:优秀的销售员们能将起先态度恶劣,完全没有购买意向的顾客说服。最后,顾客不仅会下单,还会一再表达感谢。这种销售员被称为top salers,月薪在当时能到1万以上,也有的高达两万多,当然也都是靠一单一单提成累加。top salers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加上提成大概也就能拿个3-6000。
背熟经典的案例话术是主管口中的“小目标”。但top salers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口才,多少有点天赋的成分,不是背熟话术就能获得的。对于新手和不善言辞的小伙伴们而言,游说顾客时总免不了遭遇屡屡被拒导致的慌乱。而口不择言却厚着脸皮尬聊更是痛苦,这种痛苦周而复始,反复碾压我们可怜的信心。
-----------------------------------------------------------
KPI规定了每天3小时的通话时长。
这意味着必须接通90个愿意听你说够2分钟的电话。但大多数顾客的拒绝根本用不了2分钟。被挂电话后,我们只能自打一管鸡血再机械地继续拨打下一个,下一个,再下一个,并寄希望于每一通电话能说得稍微久一点。当时觉得,“疲于奔命”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除了考核通话时长,公司还有成单任务量:是按整体业绩目标将任务划分到每一位经理,经理又划分到主管,主管再分给组员,这样一级一级,层层划分,到最后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出单任务。
比如,我当时进的那个组算上我共有5个人,如果一周成单量要达到30单,那么top saler可能被组长安排背负12单以上,另外3名按个人能力,分别背负4-6单,新人则通常被要求循序渐进地提升,起步是每周3单。
小组的考核率也会被计入个人考核项中,因此,如果组内有人完成不了自己的销售任务,就需要其他组员多出单,顶住缺口,否则会影响全组的kpi,同时也影响主管的kpi。
这种制度下,每个人的压力不言而喻。
--------------------------------------------------------------
第3个月结束后,我终于还是不堪重负离了职。之后与这份工作的交集就是那天下午......
听着耳机中熟悉的话术,感觉却彷如隔世。
电话那端的女孩问我需不需要参加这个理财计划的时候,我拿起手机看了一下通话时间,刚刚过去4分钟。
我诚恳地回答她:
“不好意思,我不需要。谢谢你的讲解。——但是,如果你通话时长还不够的话,我可以再陪你聊一会。”
她愣了一下,没有再纠缠,礼貌地请我先挂机。哦,对了,这是一条铁律:永远不能比客户先挂电话,即使是在挨骂的时候。
都说销售没有门槛,经历了那段日子我才知道,没有门槛才是真正的高门槛——那个给我打电话的女孩,我想,祝她好运——要在这行坚持做下去真的很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