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浩然正气,树士之精神
——浅谈曹雪芹士精神的体现及传承
欧洲有骑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精神,作为有着泱泱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子民,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是一种什么精神?翻阅厚重的古籍,来到了诸子百家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诞生时期——春秋战国,我看见一群名谓“士”阶层的崛起!“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是对他们高洁情操最美的诠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他们彰显古代中国人人文觉醒的最好例证。鲁国柳下惠,齐国管仲,楚国孙叔敖,吴国季礼便是杰出的士阶层代表。他们的独立人格、高尚情操凝聚起的风骨志气至今仍在国人心中回荡。
士文化滋养的精神长河浇灌了华夏大地近3000年之久,孕育的先进治国思想让中华民族在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至今仍被认为是铸造大国之梦的金字玉帛。习主席有言:“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当代中国空前重视文化建构、精神文明建设,这更需要深入挖掘这种士文化精神,传承士文化衣钵。为此,我特意回到500多年前的前清京城庙宇下探访一位隐士,透过历史的阴云回望士的光辉。
超世之才亦有不拔之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生于康熙盛世的曹雪芹,从小聪慧过人、饱览诗书;过着纨绔子弟、锦衣玉食的生活。可在他13岁时,家庭发生变故,父亲获罪被罢免,曹雪芹的家世就此从繁花锦簇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落魄之境。“举家食粥酒常奢”,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深切体验着人生的变幻无常,世道的险恶无情让他刻骨铭心,封建时代的物欲横流、人心难揣让他看见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狭隘。
名字恰如他的写照。雪芹字梦阮,梦为向往,阮即阮籍,这个名字透露着他的价值观:蔑视权贵、心向先贤。这是曹公的风骨。在他的时代,《四书》已经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正如红楼梦中贾政吩咐贾宝玉将四书一气讲明背熟,但宝玉视这些“最要紧的东西”为“草莽、愚顽”并极其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官宦之道,我们不妨看出这与曹公有着几分相似。曹公来到北京西山“抗风轩” 隐居,生活虽然清贫但在黑暗中他更增强了对虚伪命运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最终,借助他惊人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巨作《红楼梦》。曹公的生活由奢入俭,不仅要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他很好地践行了士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著写巨作必心有鸿鹄、猛虎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从小见证了政治的争夺与倾轧,使曹公好像做了场噩梦,移居西山的他靠朝廷给旗人的口粮和卖字画过日子,日子虽清贫如洗,但“芝兰玉树,生于庭阶,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曹公希心高远,则不畏影者未能忘怀!他细细琢磨自己家族的沉沦兴败,悟出了社会从内部腐败的道理并埋头写作长篇小说《石头记》,聪明的他用隐晦的笔法将史、薛、王、贾四家鱼肉百姓,骄奢淫逸的生活展露无遗,曹公将其阅历、信念和才华全数倾注在其中。
曹公的高明,在于心有鸿鹄而不溢于言表,能于世慎独却能在文中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后世黄遵宪评价《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至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现代红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张庆善曾说:“《红楼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上,是中华民族之骄傲。”心怀鸿鹄壮志,但清醒如他,偏不入世俗,没有成就通达的仕途,则选择了不与世同流合污。“士志于道”,曹公他坚守道德理想,实则承担了作为“士”的社会责任。实在值得吾辈敬仰!
非凡人生定有慈悲济世之心
“人必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这是曹雪芹贯有的思想,“不沾铜臭气,常怀济世心”,曹公生于豪门,小时常于府巷中玩风筝,在家道落魄后,曾著书《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卷,详细记录了43种风筝的制作技艺,世人甚少知道曹公著此书的原因:希望将这“玩物丧志之微贱物”卖给那些富家子弟,以解足部残疾友人的燃眉之急,他甚至还“重操旧业”,制作了几个风筝,卖给官宦子弟,换来的钱让友人过了个肥年。正如《大道之行也》中有言:“……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两百多年后,毛主席曾评价曹公:“曹雪芹这个人不错,能够帮助穷人。”传说他居西山时,常到药铺给病人抓药配药,为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常称赞他医德高尚。但谁又知道,他在救济百姓时,还尚处“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中。曹公如此,天下士大夫也如此,济世悬壶,利济苍生,扶危济贫,仗义疏财。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苍生的古道上,我看见风尘仆仆的曹公向西而去,留给世人伟岸的“士”的形象。
曹公深知“他是风筝的线,而风筝会飞,他会断。终有一天,无忧无羁绊。”所以他以一颗济世的心,士的情怀活着。慎独济世,如莲之濯清涟而不妖,著书立言,留给后人一笔精神财富。他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撒手归西,遗作《石头记》108回。
曹公离世已久,我凝视着手中其呕心沥血的遗作,不禁掩卷深思。曹公的一生是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的,他的身上散发着“士”的精神:志向远大、意志坚定,追求人格自由和自尊,承担社会责任并怀有慈悲济世之心。这不应当成为当下所有读书人或有志之士的道德情操吗?
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世俗愈渐变得急功近利,一些官员不秉持操守,丧失官德官品,在权力、美色面前丢了正义感、责任感,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一些文人丧失立场,沦为某些理念的道具。官员们不作为、不清正,文人媚俗化、世俗化,他们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抛之脑后,这些都是士精神的亵渎与缺失。
“士志于道”是士精神的本宗,放在新时代来讲,便是维护“正义、公平、自由、平等”。如今世界疫情肆虐,局势动荡,民心难稳,中国需要“士精神”的回归,最重要的就是“士大夫们”的真正觉醒,“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是一种回归传统、着眼当代的本能“冲动”。“士不可不弘毅”,新时代正号召中华儿女历经栉风沐雨,让士精神薪火相传。请诸位同学铭记:华夏之重任于在座诸位之肩,扬浩然正气,树士之精神,驰荡于天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