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首先你得‘敢’,才能从平庸变得优秀”这句话成了我的一个信念。很相信,也时刻拿它来提醒自己。
“敢”是什么?
“敢”是勇气,是成为优秀的必备素质。“敢”,多是指敢想敢做。想到且合理就去做,不畏首畏尾。
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它是一种坚定,坚定做正确的事。
02
然而,话说回来,在现实生活中不折不扣践行“做正确的事”和“敢于做事”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
前两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很小例子,我察觉到的内心活动之复杂就可见一斑。
我们高中同学之间拉了一个微信群,群里大概有35位同学,其中班里成绩最好的学霸们都在。但这个群已经沉默很久了。昨天突发奇想,想在群里发两条消息,看能不能活跃一下氛围。正想发的时候,内心陡时有股声音冲出来:
你发啥啊,你发有人回复你么?没人回复,你说尴不尴尬?你一个以前成绩不好,当下工作又不牛的人,在群里活跃个什么呢?那些成绩好的,现在拿工资又多的同学都不在里面出风头,哪儿轮的到你呢......
如此云云。
以上是我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类似这般的感受在其他情况下还有很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心理活动?
03
举这个例子,就只是想说明: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做一件特别特别小,特别特别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可能受到阻力,来自亲人,来自他人的眼光,来自己的思想斗争。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应该由我们来做的,也不应该轮到我们来做的事情,而是应该由那些更优秀的,或者以往已经证明了比我们优秀的人来做才合适。
可是这种念头一出,估计90%的人的行动欲望就会偃旗息鼓,戛然而止。事实上也就变得不“敢”做了。
现实就是如此现实,如此可怕。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是不是就在一次次的不“敢”与犹豫中丧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又何来变得优秀呢?
不得不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一种束缚里,其中有规矩,有礼节,有尊卑。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匣子里,配合着去演戏。待在充满“规矩”的匣子里待长了,戏开始演的游刃有余,也有经验起来,大家一团融合。你敬我三分,我也敬你三分,井水不犯河水,开始有了心里舒适区。于此同时也会对这些“规矩”讳莫如深,不去碰触。
走过来才发现,日后真正变得优秀起来的人,却都是那些不愿永远待在舒适区的人,他们会打破一块小壳,挣脱跳出匣子来。
04
我有个朋友,也是以前的同事。他曾经在公司的一次分享上说到他的一个例子。
他说三年前,当他决定离开生活了N年的小城市,来上海谋发展的时候,家里人一片反对,甚至召集大伙儿共同开会商讨这件事情。他们一致认为他学历不高,上海竞争这么激励的地方哪有他的发展,于是更加反对。
好在他很坚决,还是毅然买了票,来上海找工作。
三年后,当他已经成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主管,管理一个小团了,月薪过万,也在上海周边买房子了,他带女朋友回家,亲戚们都来看他。大伙儿一起吃饭的时候,之前反对最强烈的舅舅还跟旁边的儿子说:
“你看你哥哥多优秀,你要多向你哥哥学习,知道吗?”
似乎当初的质疑和反对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想一想,“反对”多数时候可能并不能代表什么,它就是一个纸糊的框,想罩住你,多数人也会被它吓退。如果你敢捅破它,捅破了也就捅破了。
05
分析原因,“不敢”多是不健全的思想观念在作祟。比如:
1、因为怕。怕尴尬,怕被人嘲笑,怕被人认为像个傻逼。
2、思维固化,总是觉得:以前比你优秀的人,现在也会比你优秀,以后也更可能比你优秀。[你有没有发现,上学的时候,在一帮成绩不如你的同学面前,你可以谈笑自如。哪怕是多年之后,这种优越感都还依稀存在。可一旦身处一帮学霸中间,你就蹩脚很多,哪怕是多年之后也依然不敢在他们面前太“造次”,除非他们真的混的很差。]
06
而,对于想变的优秀起来的我们来说,以上思想观念需要警惕,甚至摒弃。
思维固化,拉不下面子,都是“不敢”背后的深层原因。
我们应该学习成为一个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不怕放错,不怕丢脸。因为他们知道,人无完人,只要还在不断进步就好。这样的人会更多的去尝试,更多的“敢”。敢去想,敢去做。
最后,也请你相信这句话:
首先你得“敢”,才会迈出步子,才会有从平庸跨越到优秀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