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这事,有人惧怕,也有人越老越能活出真我,年纪越大,越是不用在意旁人的目光,回忆往事时,更是坦坦荡荡,平和睿智,娓娓道来,洒脱通透,令人羡慕。
《未经删节》的作者戴安娜•阿西尔,1917年出生于英国诺福克,英国知名文学编辑、作家,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

本书前半部分,阿西尔回忆了她五十多年漫长出版生涯的点点滴滴。行文机智坦率,幽默处让人捧腹大笑。
工作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又紧牵读者心弦,不由想看她如何破局。在那男女有别,同工不同酬的年代,看她如何调整心态应对不公。
和朋友同事相处的日常,自己的感情经历,即便跨越了时代鸿沟,读来仍是有趣有味,不少共鸣。
本书后半部分,阿西尔回忆了自己同包括奈保尔、简·里斯在内的六位作者的交往历程。这些作者的经历以及性格特点,都是真实有趣的名家轶事。
编辑和作者的交往,有相知相惜的,自然也会有不那么投缘的,保持适当的界限感,有时候也是明智之举。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平时与人交往,古人说君子要敏于行讷于言,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少说多听多做,多观察多感知,用宽容心待人,不管多亲密,也要保持适当的空间和距离,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彼此间的关系舒适长久。
我们有时候能从作品中,窥见作者的影子,文如其人,相得映彰,喜爱作者,进而更爱其文字和思想。
但有些作者,作品或许叫卖,可现实生活中的人品三观,真叫人大跌眼镜,读其书观其人,分裂割据感强烈,想要爱上真的很难。
身为编辑,有时候也无奈于,有些写得很好的书,未必卖得好。对于有难度的书,越来越多人失去了看的耐心。
但书本对于我们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能带我们远远超出自身经历的狭隘界限,极大的扩展我们对生活复杂性的认识:它充满了黑暗,却又一直有那艰难跋涉中的光明。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阅读带来的力量和觉醒,对于生命的扩容,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阿西尔生活的那个年代,很多女性,是没有工作机会的。而阿西尔的父亲,却告诉女儿:你必须自己谋生。
有这样超越时代见识的父亲,女儿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并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与工作相结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阿西尔喜欢阅读,并且有着敏锐的文学嗅觉,非凡的写作鉴赏力和无可挑剔的编辑判断力,擅长发现写作新人。
暮年时光,回忆往事,历经几十年世态人情,遇见一起共事的合伙人,亲历出版公司从成立到辉煌到落幕,以及出版行业几十年的风雨行业历程。
有擦肩而过的浅淡相识,也有相遇便是一辈子的铁杆情。
有些夫妻,携手便是一辈子,有些则情深变情淡最后形成陌路,甚至不能好散,令人唏嘘。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曾经的心碎痛苦沉重难熬,因为时间和岁月的洗礼,都化成了绝望日子里的光和暖,孕育出希望和无限可能,回忆也应此变得愉悦欢快。
喜欢看回忆录,有时候是因为生活中遇见的难,曾经很多人,也遇见过,甚至更难。
当不知所措深感无力时,可以借鉴他们充满智慧的处理方式,就算负重前行,亦或逆行,就算不被理解被人误会,甚至遭遇不公,似乎也有了同行者同路人,有了应对的勇气和力量,或许,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灵魂上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