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日说读书

读书日说读书

作者: 或曰 | 来源:发表于2017-04-23 06:32 被阅读0次
读书日说读书

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但又不太像。

饭要天天吃,差一顿就会饿。书则不然,有些天不读也没事,不会感觉到饿。可是时间久了同样会觉得“饿”,必须要看几本才过瘾,要不然大脑里会发出“信号”,就像类似饿了时肚子发出的“信号”。肚子饿了不吃不行,大脑“饿了”也同样。

以前小时候不爱看书,几乎一看书就犯困,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而且睡得还挺香的。后来长大了,坚持着不睡,使劲看,也能挺过来不睡觉,时间一长,渐渐地习惯了,也就不打瞌睡了。

现在读书比起小时候方便多了,以前都要抱着书,捧着书看,现在都是电子书,下载到电脑、手机和各种移动设备里,想看时随时都能看。

有人说看电子书没有书的感觉,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对纸版书还是情有独钟。我曾经的一位老师,七十多岁的年纪,就是喜欢看纸版书。他说这样才有读书的感觉,不管到哪儿都拿本书,没事儿的时候就翻几页看看,现在能看见抱一本纸版书在那里认真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公车上,地铁里,每个人都在那里玩手机看电脑,没看见谁拿本书在看。都在看手机,看电脑。用手机看电子书?那可不行,没有书的韵味,一本书捧在手里才感觉那是在读书。

看来他还是愿意选择更传统的阅读方式。

我却不这样认为,电子版的书我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纸版书的问题很明显,首先是不方便。放在包里,拿在手里都有些占地方,无形中又让自己多了个“累赘”,走到哪里都不方便。又是手机又是钱包还要有各种钥匙,本来就不大的包早就塞满了,再放一本书在里面,哪里还有地方啊?而且现在的书都是大开本,“小个儿头”三十二开的书越来越少,“个儿头大”包里就更没地方了。

其次买纸版书是要花钱的,实际上读纸版书已经是一种奢侈行为了。其实一本两本没多少钱,但一年下来,对看书快的人来说,要读很多本,价钱自然也就多了。如果你喜欢收藏书那就另当别论了。

再有就是不环保。纸的来源是木头,木头就是树。做一本书要多少木头?又要有多少树被砍伐?我不知道,但树木被滥砍滥伐在中国比比皆是。虽说现在大多都是再生纸,但也不能排除树木被砍的可能。

电子书对于纸版书来说有明显优势。

第一,电子书没有空间限制。放在手机里一套《四大名著》和《二十四史》也占不了多大手机内存,想看的时候找出来就看,喜欢的话,再存它成百上千本也没事儿。

第二,网络上很多电子书都是免费的,你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把书下载到手机里,如果觉得这本书非常好,你喜欢的不得了,完全可以再去买一本纸版书来收藏。

第三,环保。这个再明显不过了,无纸化的概念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在实行,即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成本,一举两得。

但电子书的弊端也很明显。相比较纸版书的校勘来说,电子书就落后了。早些年的时候看电子书,不是错字就是丢字,有时候整段落的缺少,真是惨不忍睹。不过现在电子书的质量越来越好了,上述情况也少了。尤其是PDF格式的电子书,就是原书的扫描版,和书完全一样。

还有,电子书其实有些操作不便。读到好的地方,加个书签,画个重点之类的,翻回来翻回去地弄,确实没有纸版书方便。纸版书可以随手翻阅,拿起笔就写,随手就画。

电子书虽说有很多好处,但我也绝不会拒绝纸版书。

只要是有机会和时间,也会抱一本在那里看。其实我是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要把自己规定成什么样子,纸版书固然能看,电子书看也无妨。两者各有各的好处,不必单爱一方。书的魅力不在于形势,或者是阅读的方式。就像饿了,一定要吃。精神上“饿了”也要“吃”。专注于书中时,就像饿了时吃上了美味的食物,享受美味带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但读书与之相比,可以带来更高层次地享受,可以身心愉悦,泰然自若,是一种心灵完全开放的状态。随着书中所写,傲游于浩瀚的精神世界之中,完全融入了书的世界里,感觉不到外面的世界,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那感觉很美。这才是读书最重要的。

我喜欢读文史哲方面的书,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可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全是在现代汉语教育中长大的,受到的古典文化熏陶少之又少,只是在课文中偶尔读到只言片语,但又都晦涩难懂,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远之又远,所以学起来感到陌生,读起来感到生硬,很难学。即使有了注解释义,也看的迷迷糊糊晕头转向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就给学习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了困难,要想更好的深入了解,只能是硬着头皮,坚持着读。时间长了,慢慢地也就能融入到里面去,似乎能体会到那文中的气脉、诗中的意境了。什么老庄的无为,孔孟的仁义,《诗经》的无邪,《离骚》的浪漫,《春秋》的微言大义,慢慢地,也领悟到一些东西。看来读书这件事儿只要坚持下来,静下心来,还是能有收获的。

一次在简书上看见有人写道:静下心来,慢慢地啃几本书,会很有收获。

我看了这些非常认同,对于现在人是不是都心里浮躁,没人愿意静下心读书之类的问题,我不想说什么。只是觉得这种“啃”书的心态是一种很好的状态,是一种认真学习,认真做学问的心态,很值得肯定。

认真静下心来慢慢去读,领悟自然就会有。而且这个社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总是会提供一些特定的场所,安静的环境给人们,让他们更好地去阅读,去学习,去领悟。

这种场所最典型的就是图书馆。

图书馆无疑是很适合阅读的地方,据说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有图书馆了,而且当时的藏书现在还有保存下来的。中国也是历史悠久的藏书大国,只是当时不叫图书馆,图书馆一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过来的,中国都叫“楼”“府”“阁”等等。比方说宁波著名的天一阁,据说“天一”是取自《易经》“天一生水”之意。原因是书的“天敌”就是火,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藏书,都是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天一生水,水能克火,所以才叫这个名字。至于是不是因为叫这个名字才能保存到现在的,那就不知道了,但这确实就是中国文化。

还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叫文津楼,是专门藏古书的地方,里面的古籍善本达二百多万册。国家图书馆分成老馆、新馆和古籍馆三部分,是世界第三大图书馆。其中阅读查资料去新馆,想借书要去老馆,但节假日休息,不能办理借书还书。有一次我正好赶上五一放假去还书,结果那里放假,书也就没还成。古籍馆我没去过,听说到那里看书的要求比较严格,不是谁都可以进去的,毕竟里面都是古籍,也就是说里面都是文化遗产,不能太随便了。

广义来说书籍其实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如果有一天,人类从这个星球消失了,人留下来的这些文明产物,会给未来留下存在的证明和文化传承。这当然是最理想化的状态。然而事实往往是,书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人却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书的消失与破坏,跟人又有直接的关系。

对书籍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战争,埃及古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馆藏了很多珍贵古籍和手稿,最后却被战火残忍摧毁。

另外还有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在柏林的焚书。当时纳粹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把所有和纳粹思想对立的书籍都残忍地烧掉摧毁了,以为这样做就能让人们接受纳粹思想。这些都让我不禁想问,人到底是愚蠢呢还是聪明呢?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不读书也就罢了,你又何苦烧它呢?是因为书犯了“罪”才要把它烧“死”吗?这到底是书“犯罪”还是人在犯罪呢?

人的思想又岂能因为你把书烧了改变,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种行为不能说明别的,只能说明烧书的人很愚蠢。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可以通过书籍的形式传播。像孔子的思想,历经千年不可磨灭。通过书籍,我们可以体会和领悟这种思想,自己的神思通过书籍,与千年的精神对话,以这种精神填补我们自身思想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食粮。

而对于传承这些载体的书籍来说,无疑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谁毁坏它,谁就有罪,谁就是人类的罪人。

记得有一部电影,里面的的天使都住在图书馆里,女主角去图书馆找天使,结果引来了成群的天使围观,场面很壮观。看来,天使们也是爱读书的。

相关文章

  • 读书日说读书

    我一直不敢说我喜欢读书,因为我对读书的确不是那种骨灰级的爱好,只是,闲暇时间,喜欢捧一本书,或坐或躺,或阳台上沐浴...

  • 读书日说读书

    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但又不太像。 饭要天天吃,差一顿就会饿。书则不然,有些天不读也没事,不会感觉到饿。可是时间久...

  • 读书日说读书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源于西班牙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

  • 读书日说读书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

  • 读书日说读书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各地活动多样。读书的目的何在?从古到今,不同人有不同见解。 比较功利的说法,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

  • 读书日说读书

    每年的今天,都要聊读书话题。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能让你用最低的成本去培养你的眼界和格局。好书的启迪,给我们...

  • 读书日说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浩瀚书海,让你我可以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宇宙,在现代,一个普通人要改运,阅读是最...

  • 勤于读书

    勤于读书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

  • 读书日里说读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说起读书,周围很多人都觉得那似乎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是上学时代的事情,工作后没时间也没闲情读...

  • 世界读书日说读书

    今天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也是通过各种软件上还有朋友圈知道的,想不知道有点难度。微信读书昨天就放出了活动,设计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日说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me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