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二)

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8-06 08:07 被阅读0次

——《论语·宪问篇》之1-4章复习

昨天讲“颜渊、子路、原宪似乎分别代表了孔子弟子的不同层次”,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关于“层次”,我不是说三人有上、中、下之分的层次,本人的意思是:类型或方面。

《子路篇》第21章,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颜渊应该是中行之人,子路算是狂者,原宪则是典型的狷者。如果说颜渊是圣人,是入室者,那么子路和原宪则都是“升堂”者。其实下论十篇的篇名也很有意思,继“先进”之后,颜渊、子路、原宪是一个方面,卫灵公、季氏、阳货是一个方面,微子、子张、尧是一个方面,还需深入体会哟。

今天,接着复习《宪问篇》的前四章,“士人如何立身处世”——士人君子的标准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4.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儒学是君子之学,《论语》就是教人“学为君子”“学而优则仕”,通过培养社会精英,引领社会向上、向善,所以,为z.者——君子的素养就十分关键。因此,本篇开始即谈士人如何立身成事,谈应该具有怎样的处世方式与原则。

第一章“宪问耻”,是谈明是非、知荣辱的问题。“耻”就是有耻之事,“耻之于人大矣”,是非问题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如果一个人不先解决是非问题,那么他人生道路可能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成为真正的为社稷苍生谋福利的正义之才,甚至是倒行逆施、危害百姓的人才。“行己有耻”就是指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一个人只有有了知耻之心,才能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才能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本篇首章提出的就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都是孔子回答弟子问题时讲出来的。“博学于文”是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经典;“行己有耻”是讲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明是非,知荣辱。

同时,本章还说了不仕于无道之邦,努力做到不克、不伐、不怨、不欲,这都是知是非、明荣辱的具体表现和阐发。

第二章“士而怀居”。如果心中有是非,知荣辱,便会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讲士人的志向问题。“人无志不立”,好男儿志在四方,修身是为了齐家治g.平天下。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一种追求,学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本章讲“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什么是“怀”?就是心中的念想,念兹在兹,心心念念。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少者怀之”实际上就是使年少者心中有志向,有追求,有方向。孔子还说“君子怀德”“君子怀刑”,“怀德”就是说君子应该时刻怀抱德行,要走在道上;“刑”就是“型”,“怀刑”就是说君子心中要有做人的标准、规范。孔子认为做人就要有追求、有理想。作为士人读书人,就要积极参与政治,关心社会,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进入大人君子的境界。作为士人,要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成长,心中就必须怀抱理想。

第三章“邦有道无道”。第一章讲知是非,第二章讲追求理想,进入大人君子的境界。第三章则紧承前两章,讲在追求理想的时候,“邦有道”怎么办?“邦无道”怎么办?就是说不仅要谨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要善于保护好自己,时刻走在道上。“危言危行”“危行言逊”都强调“危行”,就是说不论什么时候,时刻都要“慎行”“正行”,要“行不由径”,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分寸感、技巧等。只是“邦有道”时,可以犯颜直谏,直言进谏;而在“邦无道”的时候,则要谨慎“言孙”,因为“事君数,斯辱矣”,甚至无谓的杀身之祸。

第四章“有德者必有言”。这一章,也是在讲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社会关系。与他人交流时,我们会面临“德”和“言”的关系问题。“德”和“言”,哪个更重要?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仁”和“勇”的关系也是这样。“勇”可以有很多种,有“狗彘之勇”“商贾之勇”“匹夫之勇”,也有“仁者之勇”。“仁者之勇”是大勇,如见义勇为,是真正的勇,应该大力提倡。真正的仁者一定有勇。

儒家之所以极力提倡仁德,因为有仁德才会有社会标准,但并不是说仁者就缺乏勇武精神。恰恰相反,真正有仁德的人会有大智大勇,心中有大义的人才能大义凛然。“知耻近乎勇”“勇者不惧”,一个人有了仁德,就是有了自己的社会行为标准。“士可杀不可辱”,当士受到辱没时,勇敢就会显现出来。

《论语》描写孔子“温而厉”“听其言也厉”,就是因为孔子温和的背后内含着“勇”的气质。孔子为什么强调“无欲则刚”,一个人境界高了,格局大了,就不会畏畏缩缩,退而不前!

相关文章

  • 朱自清|论“气节”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

  • 曾国藩读书“三要”,让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读书

    关于如何读书,曾国藩结合自己的经历,有着独到的见地。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

  • 领悟《朱子治家格言》

    ——居身务期质朴 “居身务期质朴” “居身”就是立身处世或修身。 立身处世,...

  • 如何有效的立身处世

    荀子曰: 人無禮擇不生 事無禮擇不成 國無禮擇不寧 《一口痰;吐掉一項合...

  • 立身要高,处世须让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立身处世...

  • 有志 有识 有恒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

  • 人之立身处世,能力比诚信重要 - 草稿 - 草稿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 我方认为:“人之立身处世,能力比诚信重要。” 立身处世,是指在社会中自立以及接人待物的种...

  • 士人风骨

    《士人风骨》是《资中筠自选集》其中的一本,书是2011年出版的。 这本书中收录的十多篇文章,是先生自1996年退休...

  • 凤阳士人

    凤阳有一个读书人,背负行囊远行出游。 对他妻子说:我半年就回来。 十个月过去了,竟然杳无音信,他的妻子旦夕殷切的盼...

  • 三十而立,深交三种人

    孔子曰:“三十而立。”人生到了三十岁,就应该立身处世,取得一番成就了。 立身处世,离不开朋友和圈子。 葛洪在《抱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wb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