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论“气节”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09-23 17:36 被阅读0次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一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可以叫做新的尺度。中年代一般的接受这传统,青年代却不理会它,这种脱节的现象是这种变的时代或动乱时代常有的。因此就引不起什么讨论。直到近年,冯雪峰先生才将这标准这传统作为问题提出,加以分析和批判:这是在他的《乡风与市风》那本杂文集里。

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现实,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联系着的。

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礼乐是贵族生活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纷纷的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钩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着,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

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冯雪峰先生论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士”或称为“读书人”,是统治阶级最下层的单位,并非“帮闲”。他们的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尝不如此。固然在野的处士可以不受君臣名分的束缚,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们得吃饭,这饭恐怕还得靠农民耕给他们吃,而这些农民大概是属于他们做官的祖宗的遗产的。“躬耕”往往是一句门面话,就是偶然有个把真正躬耕的如陶渊明,精神上或意识形态上也还是在负着天下兴亡之责的士,陶的《述酒》等诗就是证据。可见处士虽然有时横议,那只是自家人吵嘴闹架,而一般的主要的意识形态,彼此也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

  • 朱自清|论“气节”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

  • 论气节

    像松一样铁骨铮铮、遒劲有力,像竹一样坚韧不拔、刚正不阿,像梅一样经霜傲雪、知难而进,像菊一样高风亮节、惟吾德...

  • 论民族气节

    我是一个网络深度阅读者,也是一个愿意发表和分享意见的人。 现在中国网络文章有很多共同点,我看了不少“社会处事十大要...

  • 论自己——朱自清

    翻开辞典,“自”字下排列着数目可观的成语,这些“自”字多指自己而言。这中间包括着一大堆哲学,一大堆道德,一大堆诗文...

  • 朱自清 论诚意

    朱自清 论诚意 朱自清先生说:“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是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 时常听到有人说...

  • 读朱自清《论青年》

    第一段:自五四运动开始,青年开始觉醒,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不再仅仅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以及社会的小孩子。”可...

  • 读朱自清《论青年》

    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了现在正在热播的“良心国剧”《清平乐》。开头两三集,正巧讲述的是宋仁宗年青时候...

  • 读朱自清《论诚意》

    诚意是一种态度。没诚意并不一定就是虚伪,也许是一种敷衍。 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送礼一事。“看人,请客,送礼,也都...

  • 比“尊重学生让学生读书训练”更重要的是什么?

    《朱自清自己阐释〈背影〉 众专家群起批判朱自清》 《我的十个“四冷”语文课》 副标题: 论“教师的省察和修造...

  • 回味《荷塘月色》

    朱自清,我相信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的名族气节,在身患重病的时候拒绝领美国的救济粮,最终在胃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自清|论“气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po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