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饭穿衣量家当。”这话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村,却是每个普通家庭恪守的一部“真经”。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很少买过衣服;但却一直是班里同学羡慕的对象。这缘于我拥有很多漂亮衣服。这些衣服大多是表姐穿小后赠送的,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在那个穷乡僻壤的乡村学校,我常常一天换上好几身,就像一只快乐的蝴蝶飞来飞去,女孩子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我的衣服还有一个来源,是奶奶亲手制作的。她年轻的时候经常会为村里人做衣服,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有一次,奶奶为我做了一套白底小碎花泡泡纱的裙子,我开心地飞奔去学校“炫耀”,心里乐开了花。可惜后来洗衣服时不慎染上了红色,怎么都去不掉,我伤心得哭了一夜……唉!童年的我只知道爱美,这也许是所有女孩的共性吧。
高中时在外学习美术,记得初次与同学进入商场时,营业员从头到脚上上下下打量着我们,那种眼神,我至今无法忘记。心下想着,不就是因为穿着打扮的问题吗?我们只是不想买而已。但是潜意识里却留下一个痕迹:人,必须要穿上时尚点儿的衣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
跌跌撞撞地一路奔进大学,从此对穿衣打扮越发注重,每当奖学金发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去逛街买衣服。尽管都是些“物美价廉”的货色,可依旧会骄傲地开心一阵子,自尊、自信都会暴增到极致。
参加工作后,终于实现了财务自由。领到第一笔工资时,我首先想到的还是去买衣服。约上好友,去省城的批发市场逛了个遍,什么豹纹、格子、波点、碎花,长款、短款、外套、裙子,拎回一大包,兴奋了好一阵儿。可没过多久,便又失去了兴致,辛苦"淘"来的衣服有好几件都没穿,直接送人了。
后来,我追问过当时的心态,是因为工作后的一种自觉,应该转向职场女性的庄重着装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
有一次逛街相中了一款职业套装,远远的隔着橱窗就一见钟情了。可价格让我望尘莫及,只好悻悻而归。此后一周,我都在牵肠挂肚的惦记着,惦记得吃饭不香,夜不能寐。最后终于忍不住,一狠心买下了它!
唉!按说这样得之不易的一件衣服,应该视如珍宝,可只持续了几个月,新鲜劲一过又不想穿了。
再次追问,也许是诚如陈奕迅歌中所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抑或是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件衣服于我,又何尝不是这“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
如此的故事重复上演几次后,我突然对穿衣失去了兴趣。恍然悟到:其实这哪是我们在穿衣服,分明是衣服在穿我们,哈哈!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觉得穿衣只不过是展现自我的一个方面而已,终其一生我们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美丽,内心的充盈也同样能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容颜。正如马克·吐温在《赤道环游记》中所说:“必要的时候不妨把衣服穿得马虎一点,可是心灵必须保持整洁才行。”
从此,我很少再去逛街,我的业余时间大多给了更钟爱的读书与写作。偶尔也会买回一件自己心仪已久的衣服,只是不会再如年少时代如工作初期那般牵肠挂肚,不经意间多了一份从容。或许,这就是岁月所赐,洗尽铅华方觉大梦初醒吧?值得庆幸的是,一切总归还来得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