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识的诅咒|你知道,不意味着对方也知道

知识的诅咒|你知道,不意味着对方也知道

作者: 何青1919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23:42 被阅读0次

    01

    刚接触拆书帮的时候,师父对我说:“你的文笔很好,表达也有逻辑,但是拆书的时候,这样不合适。”我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文笔不错,也有逻辑,用在拆书上却不适合”。

    再后来,在公号和各大自媒体平台写文章,自己觉得已经把概念说的明明白白了,但是在评论区,依然有人毫不留情地喷道“你说的都是啥,能说句人话吗”。那个时候,我觉得是对方没文化,看不懂。

    为什么我认为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且用我认为简单的方式呈现,对方就那么难以理解?今天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叫知识的诅咒,书中给到的解释是: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风格感觉》

    02

    什么意思呢?

    我举个例子。刚学车那会,为了准备路考,教练把我们拉到大马路上去演练,他叫我踩油门,我不敢,怕车的速度从20码飚到80码;教练喊“看后视镜”,看“反光镜”,我总是搞错两个镜子的位置。所以,教练会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后来想想,其实是教练掌握了技巧才觉得简单,我呢,自然是因为新手上路,太过生疏,甚至不知道,自然就很难。只是当时,总觉得自己蛮笨的。

    再举个例子。假期和孩子们玩“听曲子猜歌名”游戏,如果曲目是孩子们选的,他们一听到前奏,立马就可以说出歌曲的名字,结果当然是他们赢了。孩子们会觉得赢过了妈妈,自己特别厉害。

    如果反过来,此时收音机正好放着老歌,我们也来一场猜歌曲比赛呢。即便放了一首我自认为很常见的歌,孩子们同样也猜不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每个人,因为受经历、知识储备、对事物的感知等差异,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是存在偏差的,自然做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你知道,不意味着对方也知道。

       @《纽约客》

    03

    威廉·庞德斯在《知识大迁移》中描述过一个小调查,我印象很深刻:

    大家对于上面这个三个图标一定不陌生,但是庞德斯拿着这些图标在美国大学生群体中去做调查,有25%的大学生不认识“WiFi” 的图标,有48% 的大学生不认识“搜索”的图标,有60% 的大学生不认识“分享”的图标。

    所以,我们以为的“对方都了解”,有可能是“我不知道对方事实上不了解”。这样就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轻骑兵的冲锋”就是一个因“知识的诅咒”而酿成军事灾难的典型。

    1979年,波音747的飞行员发出无线电信息“在起飞”,他的意思是“正在起飞中”,但是被一位空中管制员解读为“进入起飞位置”,等发现错误时为时已晚,波音客机已经像铁犁一样插进跑道上另一架飞机的机身中,导致了500多人丧生。

    那么怎么减轻它的副作用甚至打破诅咒,让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更顺畅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来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的诅咒|你知道,不意味着对方也知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jc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