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来说,最崩溃的是什么时候?那一定是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变成了白眼狼。
自从我参加了几次公益活动,家庭教育公开讲座,常常会接到一些陌生的电话,咨询教育孩子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男家长。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隔着手机的听筒,我听出了他的声音在颤抖。
“你别着急,慢慢说。”
“我……我……我儿子用刀砍了我三下……”
“严重吗?赶快去看医生。”
“伤不严重,就是……就是没想到……”
“你的儿子今年几岁?”
“刚刚六岁,幼儿园大班。”
我沉默了几秒,六岁的孩子就拿刀砍人?无论任何人听到都会感到惊愕,更别提当事人,也许放孩子的刀落下来的那一刻,他的心都碎了。
我深吸一口气,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话。“我很理解你的心情,给我讲讲事情的经过可以吗?”
“他放学回家一直在玩游戏,饭也不吃,也不愿意出门散步。我很生气,走过去抢过手机,他跳起来和我抢,抢不过就跑到厨房拿了刀……”
“他平时也这样吗?”
“这个孩子从小脾气就不好,不如意的时候摔东西。”
“你们家长是怎么对待的呢?”
“爷爷奶奶比较溺爱,不让批评。”
“哦,我想知道你和他妈妈是怎么对待的?”
“他妈妈会动手打他屁股,但是她在高中当班主任,平时没有时间管孩子。”
“你是什么职业?”
“我是汽车生产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平时也没时间管孩子。”
“也就是说孩子小时候摔东西、发脾气,家长没有告诉孩子这样不对,是吗?”
“奶奶也会说,但是他根本不听。”
“现在你是怎么想的?”
“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想请教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重要的成长环境,教育好孩子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来自于原生家庭,分析为以下几点:
一、父母缺少对孩子的陪伴
案例中的父母都是事业型强人,把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爷爷奶奶,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高中班主任晚自习才能回家,到家的时候孩子基本已经睡觉,或者快要睡觉了。爸爸也很少陪伴孩子。所以父母平时比较少陪伴孩子,缺少沟通就没有理解。
记得一档亲子节目中,主持人问孩子:你最想爸爸妈妈送你什么礼物?大部分孩子说希望爸爸妈妈陪着自己玩。如果缺少陪伴,家长对孩子的习惯和行为关注比较少,对于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加缺少分析。遇到问题容易措手不及。
二、隔代教育过程观念不同
案例中的爷爷妈妈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一般情况下,隔代亲的关系容易让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放任。比如,遇到事情孩子哭闹,爷爷奶奶就心软妥协,而孩子是很聪明的,他只要一次成功,以后只要有类似情况都会故技重施。长此以往,他把哭闹、发脾气当成了武器,且屡战屡胜。
妈妈看到孩子的坏毛病很着急,有时候会动手打他。首先暴力教育是非常错误的,让孩子更加不愿意和她沟通。另外,几位家长之间也容易产生隔阂,一人一个教育观念和方法,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话。
三、爱与规矩没有并行
世界上所有的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溺爱是好心办坏事,智慧的爱才能促进孩子成长。
什么是智慧的爱?
1.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里的整洁卫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所以,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达成教育目标和方法的一致性,成为孩子良好的学习榜样。
2.高质量的陪伴。家长如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可以每天有固定的陪伴时间,做到全身心陪伴:放下手机,陪着孩子读书、聊天、劳动、游戏等等。多多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朋友,尝试玩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带着孩子一起做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睡前亲子阅读半小时……
3.平等的沟通。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家庭成员,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用平等的语气和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比如:家有家规,家里制定规矩应该邀请孩子一起来参加,便于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理解家庭规则的内容,从而自觉地遵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