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据治理的第一步,需要建立数据标准,标准建立了,治理才有章可循,本期聊聊,什么是数据标准。
什么是数据标准?
标准,是旨在一定范围内维护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公开颁布认定、共同遵循的一种规范性要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定义的银行业标准体系,将数据标准归入银行的通用基础标准。作为银行通用性、全局性、基础性的规范,指导银行业务的开展和系统建设。
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下称《指引》)第三章的数据管理部分对数据标准有明确的要求:
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覆盖全部数据的标准化规划,遵循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规定,并确保被有效执行。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数据采集的统一管理,明确系统间数据交换流程和标准,实现各类数据有效共享。
因此,《指引》在数据标准方面要求银行开展整体的标准化规划,不仅要制定标准,还要确保被有效执行,这对于一般的银行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指引》还要求制定明确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标准,这些内容可能在银行实际应用过程中确有开展,但是并未体系化的规范管理。
谁来制定基础数据标准?
从银行层面来说,全行层级统一的数据标准是必须要做的,而且是要做到能够长期有效和可落地执行的。
由谁来牵头、谁来管理、谁来执行?——各个银行均有不同实践,但是实践效果来看,不同的职责分工带来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
例如由信息技术部门牵头制定的数据标准,在业务使用时存在诸多不便:标准名称不符合业务日常使用习惯、定义内容部分缺少专业输入等等;
同时业务部门通常认为数据标准属于基础性的技术工作,自己负责的业务范围有限而拒绝制定。也有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由财务部门或风险部门牵头制定,但往往也容易部门职能导向,只关注了各自领域的数据标准化需求,而全行层面的统一化标准,做不深,也做不全。从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实际看,需要有一个归口管理部门来统筹安排数据治理工作,包括牵头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
但是,无论牵头部门是计划财务部、信息技术部门、业务部门还是独立的数据管理部门,数据标准的制定过程,都离不开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共同探讨、共同商榷。
因此,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一个机制,而不是任何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