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剧《小欢喜》大结局,在带给了我们感动和欢喜的同时,也勾起了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回忆。其中最使人忍俊不禁的应该是给人“起外号”的行为了。
活泼的方一凡叫“方猴”,严厉的李老师则被同学们戏称为“铁棍山药”。在捧腹的同时,既心疼李老师,又心疼铁棍山药。
心疼负责任的李萌老师,无端端的担起和自身外形完全不相干的外号;心疼山药命运凄苦,一个名字得来的本来就够曲折,还因为名字不好听被用来调侃取笑。
一波三折的取名风波
铁棍山药种植历史极其久远,因此也伴随着留下了不少传说典故。相传在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来到了古代河南,发现这里自然条件贫瘠,因此百姓皆精神不济,于是用手杖在地上画了一下,地面登时出现了一条极深极宽的长沟,使浑浊的阴气缓缓下沉、清冽的阳气渐渐上升。
为了医治百姓,神农氏在这深沟的两岸遍植铁棍山药,从此当地人便摆脱了病魔的纠缠。人们为了纪念炎帝神农氏的功绩,便把这条沟称为“神农涧”。
早在春秋时期,“神农涧”长久种植的山药被正式列为了王室贡品。
山药最初唤作“薯蓣”(shǔ yù),或者“山遇”,取自在山中遇见之意。
在中国古代,有“避讳”的说法,最常见的就是百姓的名字、跟皇帝或者圣人的名字,甚至是谐音,都不可以重复,而我们的薯蓣就受到了这样的无妄之灾。
在唐代之前,山药大多时候叫做薯蓣。自从唐代宗李豫在公元762年登基之后,薯蓣中的“蓣”字和他名字中的“豫”发音一样。就需要要避他的名讳,于是薯蓣就需要改名换姓。由于它具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于是改成了“薯药”(不是鼠药哈)。
本以为改成“薯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好景不长,“薯药”的安稳日子仅仅持续了301年,到了公元1063年,宋英宗赵曙登基,又跟皇上撞名了!也要避他的讳,由于多长在山上,所以薯药就化名成了山药,一直沿用到今天。
不少诗词中,还是用它的古名来称呼它,所以当大家再看到“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之类的诗句应该知道这是指山药。此外,由于色泽鲜亮、口感润滑,山药也被诗人们成为“玉延”、“玉肌”、“白玉延”等美称...
相比于其它古老的食蔬,山药的名字得来真的称得上是一波三折、来之不易。
不可貌相的铁棍山药
作为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地区)闻名于世的“四大怀药”之一,铁棍山药更是山药中的极品,早在千百年前就为我国医家所熟悉利用,并传承至今。
“铁棍”的得名来源于它的植物表皮上有深深浅浅的斑斑痕迹,棕而发红,如同铁锈一般,再加上这种山药杆笔直,更像是根铁棍,这个名字可以说也是惟妙惟肖了。
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放在铁棍山药身上,也极为贴切。作为我国常见的根茎类食物之一,剥开它斑驳如铁锈的粗糙的外皮,里边藏匿的雪白清脆的肉质却有着令人咋舌的丰富营养,同时也极为美味,所以很受大家喜爱。
而说到好吃,自然避不开吃货中的诗人,文人中的美食家苏东坡了。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居所附近都是种的山药和香芋,这反倒让他一扫胸中苦闷,乐在其中,“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不仅称山药为“白玉延”,吃过之后连家也不想了,真正是为了吃而“乐不思蜀”
想必能叫在吃货的苏东坡都赞誉的山药,味道定然不平凡吧。而在不是老餮的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山药也显得弥足珍贵。
在深夜里辗转难眠之时,陪伴在他身边的也是一杯铁棍山药饮,秋风萧瑟下烛光摇曳而昏暗,便有“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的动作。
或许这一杯温暖人心的铁棍山药,可以稍许安慰了他对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的怅然悲悯。同时也难掩诗人对于山药的喜爱之情。
结语
由于铁棍山药原产于地处中原的河南,向南北运输都颇为便捷,因此即便是在交通条件不够发达的古代,无论是太行山里或是江南水乡的人们,都可以吃到铁棍山药及其制品,而流传下来的篇章中,也证明了铁棍山药受到人们喜爱的程度之深。
山药古老的起源、有趣的姓名风波都和它美味营养的光环交相辉映,创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山药文化,相信新时代的山药也会继续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文化一道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知道自己的故事!
作者 | 轻功水上漂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 士林的风骨[J]. 陈良.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06)
[2]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f484cb0e57a9b3bd57ab5daa&lemmaId=2411226&fromLemmaModule=pcBott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