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线中学老师 读者:语文教师、初中生及家长
目的:纠正学生写作中秉持的一些错误观念,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练笔才会不断进步
“想象作文”我每次接手七年级新班级,都觉得作文教学起步非常难。很多同学的语文基础还不错,甚至日常语言表达很流畅,但是文章写出来就好像一件标准的流水线产品,感情生硬艰涩,作无病呻吟,小人说大话,文章中写的事件都非常离奇古怪,话术太多,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其实跟我们以往对作文的错误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才处于写作起步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只有把握下面这几点观点,才可以谈论写作技巧。
观念一:比起“大”而不真的生动曲折,日常生活更打动人心
长期以来,对于作文的评价导向要求学生习作内容生动,要吸引读者的注意,要能够打动人心。有些同学为了让事情更能够打动人心,总是会编出一些双亲离世、单亲或者自己遭遇车祸等这样子的“大”事件来达到震撼的效果。其实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平淡的,为了实现事件的一波三折而添加一些不真实的情节,这不仅对写作没有帮助,还会变成一个说假话的人,为了写作而损伤做人实在是得不偿失。其实相比一味追求故事的生动曲折,不如多多观察生活,写好生活中的小事,生活就是写作的最佳素材库。
爸爸驱车带我回家去,一路上全是柏油路,很平整,走到村口时,爸爸突然一打方向盘,从旁边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绕了过去。我不解地问爸爸:“怎么拐了一下,走这条泥巴路?”
“哦,那边有几颗石头。”
“有石头怎么啦?”
“石子被轮胎碾轧后可能会弹起来。”
“那又怎么啦?总比这泥巴路舒坦啊!”
“哦,旁边有几个下棋的老人。”爸爸淡淡地说。
三姨婆和三姨姥爷退休后在乡下租了一个小院儿。每年天气暖和了就搬到那里去住。小院儿里有一块空地,今年他们决定在那里种点儿什么。
他们去集上买了些好种的菜籽。比如说,萝卜,白菜,黄瓜,西红柿……三姨姥爷回到家就把种子种了下去。每天天刚刚亮,他就开始给种子浇水,除草……忙得不亦乐乎。一周后,种子没有发芽;又过了一周,种子还是没有发芽。他们坐不住了,就去问邻居。邻居大妈说:“你们种下去以后不是下过一场大雨吗?会不会雨水把种子冲走了?”“啊?!不会吧,我可挖的都是一尺深的坑呀!”邻居大妈一听,嘴張得老大,说:“又不是种树,挖那么深干嘛呀?象你种菜,只要把种子一条一条地撒下去,再用两边的土盖上就行了。你的种子肯定都烂在土里了。”三姨姥爷如梦初醒地点了点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三姨姥爷又从集上买了种子种下去。前天,三姨姥爷给妈妈打电话说,他们种的萝卜大丰收,一天三顿,顿顿吃萝卜,吃都吃不完,让妈妈去拉些回来。第二天妈妈开车去密云,拉了一大箱白萝卜回来,现在我们也开始天天吃萝卜了!
——节选自许锦丽随笔《三姨婆的小菜地》
上面第一个片段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几句对话,就写出了爸爸的善良和周到。第二件事只是平淡地写清了一件事,但是我们作为读者依旧能够从中读出小作者积极思考的生活态度。善于观察,生活处处是学问。所以不是日常生活缺乏素材,而是缺乏发现生活的眼睛,写作时我们不妨先来回忆下自己周围发生的一些事,加上一定的思考,就可以写出真实的生活了,不必非要轰轰烈烈,尊重平淡生活中的智慧。
观念二:文章大段的环境描写不是日常习作该有的手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圆,小镇被漫天月色笼罩,这儿雅雀无声,杨柳弓着腰,垂下几条如眉般细嫩的柳叶。
天上的星星倒映水中,如同在河面上撒了碎银,它们摇曳着,发出梦幻般的嬉笑声:“咕噜——咕噜——”。
阴沉了一下午的天终于在黄昏爆发了,先是被一道闪电撕裂,接着是“轰隆隆”的雷声大造声势,终于那些晶莹剔透的雨点被毫不留情的从空中抛洒下来,摔得粉碎。
请问大家从上面读出了什么?作为老师我是实在读不出来什么的,一篇600——800字的文章,很多同学类似的环境描写段落达到二三百字,请问,此时对环境的描写对文章主体内容是升华还是损伤?毋庸置疑,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必要内容,优秀作品中几乎都有经典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把人类“不可言说”的感性感受传递给别人。但经典环境描写乃大师手笔,很难出彩,甚至读起来都很考验读者。我一开始读小说的时候,就不爱读环境描写的段落,直到看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一眼望去,容室的景象再凄凉没有:几张沙发和椅子,上面包的马鬃布满是一条条忽而暗淡忽而发光的纹缕。正中放一张黑地白纹的云石面圆桌,桌上摆一套白磁小酒杯,金线已经剥落一大半,这种酒杯现在还到处看得到。房内地板很坏,四周的护壁板只有半人高,其余的地位糊着上油的花纸,画着《丹兰玛葛》主要的几幕,一些有名的人物都著着彩色。两扇有铣丝网的窗子之间的壁上,画着加里泼梭款待于里斯的儿子的盛宴。④四十中来这幅画老是给年轻的房客当作说笑的引子,把他们为了穷而不得不将就的饭食取笑一番,表示自己的身份比处境高出许多。石砌的壁炉架上有两瓶藏在玻璃罩下的旧纸花,中间放一座恶俗的半蓝不蓝的云石摆钟。壁炉内部很干净,可见除了重大事故,难得生火。
这间屋子有股说不出的昧道,应当叫做公寓味道。那是一种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叫人发冷,吸在鼻子里潮腻腻的,直望衣服里钻;那是刚吃过饭的饭厅的气味,酒菜和碗盏的气味,救济院的气味。老老少少的房客特有的气味,跟他们伤风的气味合凑成的令人作呕的成分,倘能加以分析,也许这味道还能形容。话得说回来,这间窖室虽然教你恶心,同隔壁的饭厅相比,你还觉得容室很体面,芬芳,好比女太太们的上房呢。
巴尔扎克足足用一章的内容来介绍高老头生活的伏盖公寓,小说营造出来的氛围让人压抑到窒息,正是这些环境描写,让人不由得同情高老头的处境,不由得感慨底层生活的狭隘和毫无出路。这是震撼人心的环境描写,开篇先写了不到两万字的环境描写,但读者明白这种社会环境描写是在表达什么,这种环境描写与我们日常习作中的环境描写是有很多的区别的。首先,我们日常习作写的大多为记叙文,把事情表述清楚,其次,我们不是为了进行环境描写而创造环境,是只有写了这个环境,你才能交代清楚你的故事时,才要去写,就像很多同学都去模仿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去学习他的写作技巧,像他一样从不同感官着手,像他一样从植物写到动物,从高处写到低处,写的也很有层次感,但是却不具有可读性。这是因为鲁迅并不是为了描摹景物而描摹,那是因为鲁迅作为一个与社会关系高度紧张的作家,他经历了很多人心的黑暗,甚至要去厦门大学躲避了,可见此时他心境有多么的落寞,所以,人生经历了纷繁复杂,才发现生活能回归一片荒原看景色是多么的心旷神怡。是因为作者带着这种感情写,这个景物描写才有味道。所以,至少,我们的环境描写应该是作文的有机部分,不是为了语言优美而描绘的形式。
观念三:文章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技巧太多,就失去了真诚
做人最重要的是真诚,写文章也是如此。李白其实写过很多华丽的诗歌——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色彩明丽,言辞优美,但是他的代表作却是《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这些诗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其实语言也没有多么优美,反而通俗易懂,就好像李白在饭桌上吹水的时候随口讲出来的,但他却是千古名句,为什么?因为这里我们看出李白的傲岸不羁,看出他的个性,这就是李白写文的真诚,他表达的是:我李白现在虽然混的不咋地,但是跟你们说句心里话,我其实还是觉得自己很有才华。瞧,多么耿直的李白啊,这就像考的倒数第一的人还是敢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考清华的梦,李白能坦率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文章打不打动人,不在于语言优美,语言优美体现了写作者技巧的高超,还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但文章要达到共鸣的基础还是真诚,一个不拥有独立自我的灵魂,一篇不敢于书写真实自我的文章都是没有感召力的。
观念四:不一定要通过抒情实现情感丰富
有些人不仅追求言辞优美,还追求感情丰富,《记一次惭愧的事》中写了“我”和弟弟争鸡腿,妈妈要求我让着弟弟时,小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议论——
第二天早上看到妈妈做饭的身影,我恍然大悟,原来那时候,我认为自己一切都对时,早已犯了大错,是妈妈用弱小的身体努力撑起了这个家,她是多么伟大啊。
这就是大而不当的抒情,争鸡腿的事和第二天看到妈妈在做饭这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而作者却能通过这个背影读出妈妈的伟大,这种感情是戴帽子贴标签式的赞美,就是作文中的情感泛滥。我们还是以课本中的课文为例,朱自清的《背影》是不是也是写父爱的文章,就这么一个个短短的小散文,我们不仅从中读出了父亲的朱自清的爱,而且还感受了朱自清非常的心疼父亲,对父亲少年成事老来潦倒的心疼,但这些感情作者有没有直接抒情,相反,作者的感情是非常含蓄的,是淡淡地萦绕在字里行间的,这才是表情达意的高超境界,没有抒情,却处处有情。
名家作品经典名著当然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范本,但是不要只模仿了作家的形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内核,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不同的,写作方式也不是可以复制的,但有一个共通之处,他们都是有思想而且愿意写的人,并且对写作这项工作十分真诚的人。作为普通人,我们要更多地把写作当做一种自己对生活的反思沉淀,一种思维的提高,当我们秉持着这种态度真诚写作时,我们才可以谈论技巧。写文章如做人,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