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纪晓岚一向看不惯和珅。一次,和珅为母亲做寿,纪晓岚空着手去了,和珅不太高兴。纪晓岚说,那就为你母亲作诗一首吧。于是吟诵了一首诗:
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
和珅听得是怒喜交加,白白受了一顿窝囊气,有口难辨。
不得不佩服,纪晓岚不愧是“铁齿铜牙”,短短四句,论证严密,论据有力,做到了理直气还壮。
“理”是一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气”是证明中心观点的论据。“理直”,也就是观点要正确,“气壮”是论据要充分。
在理直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气壮”呢?
01.精准的论据
举个例子
没有论据的文章:
如果养成了限制性思维习惯,就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严重的,还会把人误入歧途。“限制性”信念就像是一条条铁链,很多时候,原本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然而当脑海里的这些“限制性”想法一个个涌现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无意识地自我捆绑。
拥有论据的文章:
如果养成了限制性思维习惯,就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严重的,还会把人误入歧途。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新闻的大学生坚持认为,自己今后只能进媒体工作,无疑将会错过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网络时代,进互联网公司也好,做自媒体也好,哪里没有一条生路呢?但如果被限制性信念局限,无疑就把很多的路堵死了。
再比如,张东升之所以谋杀岳父岳母,深层原因是因为他相信,只要把两位老人杀死了,妻子就不会离开自己,因为他将会成为她唯一的依靠。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限制性”信念,在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下,张东升成为了一个杀人犯。当然,事实并未如他所愿,即便失去了父母,妻子还是离开了他。面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张东升原本有无数种选择,然而他却做出了最差的选择,不仅残害了无辜,更亲手摧毁了自己的人生,在错误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限制性”信念就像是一条条铁链,很多时候,原本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然而当脑海里的这些“限制性”想法一个个涌现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无意识地自我捆绑。
读了上述的文章,如果你是读者,你的感受怎么样呢?
是不是觉得没有论据的文章枯燥、干瘪、内容太过于浅薄了?有时读完都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他的观点也无法说服你?
而有论据的文章,让你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很清楚,看了例子,你也认为作者说得对,同时读得时候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有趣,有时难以理解的部分,看到案例,立马就明白了?说不定,你也能想到自己身边相似得事情呢?
这就是为什么要在文中使用论据。
在文章中使用精准论据,是说第一你的表达要准确、描述性强,让读者清楚你表达的是什么;第二是你选择的论据要能证明你的观点。
有时,我们听别人说“你的文章干货太多,有些生硬”,说明你的文章缺乏有力的论据;如果别人说你的文章“有趣有料”,那说明你的文章“理直”“气也壮”。
02.个性化的论据
比如为了证明观点“平衡是主观感受,婚姻幸福的真谛是享受当下”,作者采用了个性化论据:
今年因为带了写作班的缘故,加上还要撰稿,做自媒体,作为新手妈妈的我,常常忙得不分白天黑夜,更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之分。
结果,因不满我在工作上投入过多时间,斌哥和我爆发了很多次激烈的争吵,他希望我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做好平衡。
换言之,既要工作干得好,更要家庭顾得好。这无疑是许多婚后女性孜孜以求的梦想。
可现实却是,谈何容易?尽管我也曾做过很多的尝试,试着下放一些工作交给他人,每周空出一天时间陪伴孩子家人,但依然觉得并没有平衡得很好,反而总觉得很多重要的事情被落下了。
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叙述作为论据,很容易引起那些难以平衡家庭和事业的读者的共鸣,而且读者读过之后,会想到自己面临的同样问题,作者成功的将读者代入文章内容,这样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了联系。
什么是个性化的论据?就是这些论据详细并且有很强的代入感,读者读完之后,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经历,能和作者产生联系。在表达上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
03.其他形式的论据
我们写作经常用到的论据还有比喻论据、类比论据、引用(名人名言),轶闻故事……
不管采用何种论据,目的都是一个: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理直气也壮。”
不仅在写作中需要“理直气壮”,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到。
比如你说“爱人不关心你”,那么支撑这个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充分的论据,爱人就会说你胡搅蛮缠;如果你有理有据,理直气也壮,爱人被你说服,那么他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改正的。
假如一篇优秀的文章是一位美人,那么结构是美人的骨骼,论据是美人的血肉,语言是美人的皮肤,排版和标题是美人的衣服。
没有肉的骨骼,即使再完美,估计也换不来别人的垂青。再正确的观点,如果没有充足的论据证明,估计也无法说服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