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选择
张岩松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又学习了三则关于曹操的故事,让我对曹操又有了新的认识,就是曹操在为人和用人方面的与众不同。。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当之,乃自捉刀立床头。事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文中曹操让季珪去代替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相貌丑陋。不足以远国的国度。而季珪仪表堂堂,可以接待匈奴使,那曹操为何还要杀掉匈奴使呢。因为匈奴使很聪明,看穿了曹操的诡计,草草祥。人才不能给别人,自己不能用也不可以成为未来的敌人就杀吧,我是认可曹操的诡计,曹操不能把人才给对方,这是机智。但是太失礼了,因为古代使者可以辱不可杀。
曹操的一句话是,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那我们把这句话反过来就是,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这完全不是曹操的性格,曹操通过这件事儿斩杀了使者。是不合理的,这是违法的,而他就是因为使者聪明,把他杀了。有一点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负我的感觉。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揽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品德很高尚的宗世林,他为何看不起少年的曹操呢,因为那时谁都不知道曹操将来会当大官,而且少年曹操的品行又不怎么好,谁会让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和一个品德低微的曹操交朋友呢。后来曹操当了大司空,为什么宗世林还没有和他交朋友呢?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圣贤,不管曹操当多大的大官,只要品行不和他相配,一律不交,始终做自己,我很欣赏他这一点。曹操很生气,让宗世林的品德和官位极不相称。那为什么曹丕和曹植还有如此的尊敬他呢?还要行大礼呢?因为是曹操要求的,如果像曹操平时的性格,他特别生宗世林的气,不会让两个儿子去行大礼。那为什么曹操要这样做呢?因为那时要平定国家要用有德行的人,而宗世林很有德行,曹操也很欣赏他。
宗世林拒绝后,曹操感受到:东汉士大夫气势高涨,对自我的德行要求高。特别是赤璧之战后,曹操大败,刘备占有荆州,孙权力量也壮大,曹操想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困难非常大。他迫切渴望人才,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希望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求贤令》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开国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
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
从这篇《求贤令》中,可以看出一个矛盾的曹操,他一开始要寻求贤士,但最后又说,如果没有德行,但有才华,我也可以重用。从这可以看出,几遍曹操统一了天下,天下也不会长治久安。(5月12日,144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