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7月28日 癸卯年 六月十一 星期五
备注:Day621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汉兴---从吕后到汉文帝》之《难以决断的韩信》
作者:李开元
出版社:三联书店
内容:刘邦领军攻灭臧荼,封卢绾(刘邦所封最后一位异姓诸侯王,与刘是少年挚友)为燕王。高帝六年初,刘邦接到密告说被通缉的楚军骁将钟离昧藏匿在韩信处,楚王韩信陈兵巡视各地,准备起兵造反。
刘邦召集部下商量对策。将领们多主张征调军队,进攻楚国,如同征讨臧荼之燕国。在群情激愤中,刘邦沉默不语。
待诸将退出刘邦想听听陈平的意见,而陈平深知自己不是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长期与元功将宿们不和。事关楚王韩信的头等军国大事,刘邦首先与亲信商量,将自己隔了一层。事后单独召见下问,可知意见不一致。所以,当刘邦征询其意见时,他非常谨慎,首先询问诸位将领的意见,问得非常小心,听得非常仔细。
刘邦身经百战,对自己的军事能力颇为自负,唯独在韩信面前底气不足,自知不能及也。彭城惨败、垓下大胜,都是事实,正反两面俱全。诸将的过激言论反使他冷静,也坚定了必须与陈平商量的想法。
攻下齐国,韩信自请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引来刘邦愤怒,不得已封其为齐王,君臣间有了嫌隙;
刘邦固陵战败,韩信未及时解救,直到刘邦承诺给予其故乡东海郡的新封地后,韩信才领军前往,这又增加一笔新账;
垓下之战后,刘邦迅速收回韩信兵权,改封其为楚王,表面上满足其荣归故里的心愿,实际上调虎离山,还报请为之王的心思,不难体会。
韩信的故乡在今江苏淮安,楚国都城在下邳(今江苏睢宁)。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家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秦二世二年二月,钟离昧与韩信都在这时加入楚军,算是同期入伍的战友。这位钟离昧,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钟离,是古代的国名,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后来被楚国吞并。钟离,又是钟离国贵族的姓氏,后来的钟姓,就是钟离的省略。
陈胜是陈国贵族的后裔,项氏是楚国的王公大族,英布是英国贵族的后代,钟离昧是钟离国的族人,独居淮阴的韩信,也是避难的韩国后人,流转的世风中,自有一种连通古今的脉络。
俗语说,惺惺惜惺惺。韩信与钟离昧同在楚军中时,因为出身相近,经历类似,年龄相仿,又都是未露头角的青年军事天才,自然成为相互切磋激励、彼此欣赏提携的好友。
到了楚汉相争时,韩信归汉,成为汉军大将,扬名天下。钟离昧一直留在楚国,极受项羽倚重。
陈平为刘邦分析楚国君臣时,将钟离昧与范增、龙且、周殷并举,称其为“骨鲠之臣”,视为国家栋梁。
高帝五年十月,刘邦追击项羽到陈县,被钟离昧阻滞于固陵,大败于城下,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活活煮了这厮。垓下战败,钟离昧逃脱,回到故乡东海郡朐县伊庐乡。韩信封楚王,伊庐乡成为楚国的领土,钟离昧前去投奔旧友,隐姓埋名,被韩信收留。
钟离昧让韩信两难---交出钟离昧,将陷于卖友媚上的道德泥潭,为天下所不齿;继续藏匿,又为君臣义务所不容,必将大大加深刘邦于己的猜忌。
韩信不能决断,去见钟离昧,陈述自己的处境顾虑,也谈及部下的主张建议。钟离昧似已看出他的心思,平静地说,“汉之所以未发兵楚国,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你打算逮捕我,献媚于汉以求免除自身祸患,那就大错特错了。一旦我今天死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你的灭亡。
韩信听了这番话依然无法决断,钟离昧深知韩信个性和为人,当即怒斥韩信道:“你绝非长者,更不是厚道人!”于是拔剑自刎。
韩信埋葬了钟离昧,将其头置于函盒准备亲去陈县谒见并交给刘邦。待到刘邦车驾抵达时,刘邦与身边的陈平相视会意,命令早就准备好的武士将韩信捆绑。
韩信其人:与项羽类似,皆是军事天才,政治侏儒。韩信向刘邦说项羽,称项羽有妇人之仁,在权益分配时,踌躇而不能决断。韩信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灭齐之后,历史将决定天下命运的砝码,交到了韩信手中。
韩信加码于汉,刘邦胜,加码于楚,项羽胜。韩信自立,天下三分,楚汉皆听命于齐。韩信困惑而不能决断,失去了主宰历史运转、掌握个人命运的机会。
钟离味事件,也许是历史给予韩信的另一个机会,维系韩信楚国继续存在下去的机会。钟离味是楚军名将,韩信的旧友,避难于韩信,看重的是朋友间的信义,带来的是旧楚军将士的归心,于韩信楚国的国势而言,当是多了一份与汉抗衡的砝码。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汉与诸侯国难以兼容,刘邦与韩信不能并存。韩信的个性素质,不足以承担如此艰难的任务。古来中国的政治智慧,也未能提供解决的方案,无奈之下,留下历史遗憾和个人命运的不幸。
启示:刘邦的逻辑是:我给你封王没问题,但你不能主动要,否则就是想造反。
韩信未能深入了解过刘邦其人,可能只看到了他的某一面。
可人有那么多面,尤其是在汉朝政权建立后,其心态与处于戎马状态的刘邦定然不同。
人脑是有局限性的,尤其处于选择时,往往倾向于用以前的经历来主导现在的判断。
赫拉克利特说,“人一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而韩信却执迷于征战时的心境,思维模式仍停留在以军功傍身的认知上。
可现实的情况是,一山不容二虎。韩信对于目前自己的处境盲目自信。
都说人一生共有七次遇到贵人的机会,但只有五次才有机会把握。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要么是年龄太小和年纪过大,已经无力实现。
人唯有在心智成熟后才能在机会垂青时奋力拼搏实现自我的价值。
显然,韩信在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时并未有自立政权的抱负,当然会错过改写命运的机会。而钟离昧避难到此,韩信与他合作定能对刘邦形成震摄。
可这世间就是没有后悔药可以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