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7年至今,折腾不息的互联网金融圈仍然是热闹不断,那边P2P行业还在被各种整改合规要求虐的不要不要的当口,最近另一类新金融产品“现金贷”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吧啦吧啦的不断冒出来刷屏,一时间也成为了焦点。
从现金贷平台(如闪银、魔法现金等)的融资报道层出不穷,到频繁的有关于现金贷超高利借贷事件的曝光,再到这两天被银监会老大们正式点名整顿的消息传出,这个发展的脉络顺序总觉得让人似曾相识,不正是隔壁家的P2P所经历过的吗?
如果我们再对比下两者发展的时间长短,就会发现这次监管层的动作来的要比之前快的多,老实说,现金贷会被整顿,完全是在预料之中,只是这回“反常“的快速确是让人难得一见,从个人角度来看,更像是监管层学乖了,面对这类新兴金融产品,学会了先发制人,提前将可能爆发的风险给划分到可控范围内,毕竟前车之鉴太多。
而对于现金贷,先不说究竟会如何被要求整改, 单就当下而言,笔者觉得就已经有不少问题需要去意识到。
1. 现金贷的原生应用场景和对象发生了改变
作为舶来品的现金贷,国外被叫做Payday loan,即”发薪日贷款“,其原本的定位就是作为小额短期贷款来为工薪阶层解决短时间内的资金周转问题,最简单的应用场景就比如,A在距离拿工资还有5天的时候,一时兴奋没控制住就把钱嗨皮完了,可能是连馒头都吃不起了,这时候接触到了作现金贷的平台B,就找他们去借500块钱,解了燃眉之急,等到五天后拿了工资,再将本息还给B就可以了。
然而随着现金贷空降到国内,由于整体国情差异问题,也造成了本质定位上出现了变化,根据数据显示,不仅是借款期限上大大的拉长,面向的人群也从工薪阶层衍生到了企业主,甚至有些平台的借款对象又盯上了学生群体。而作为信用借贷类的现金贷,其本身是基本追踪不到应用场景的(上述纯属举个实例罢了),如果连借的钱去向都不得而知,这从根本上就已经埋下了隐患风险。
2. 暴利催生的高坏账率,行业健康度只会每况愈下
国内有一个比较规律化现象:每个风口的来袭,总会吸引无数人的前赴后继。远的有千团大战,近的就是互金P2P,而现在现金贷也不外如是,可以预期将会有更多的创业人或者企业转型进来,企图分一杯羹。这其中必然是有着真正想要通过为用户提供价值而形成长远利益的优质企业存在,但同时个人也绝不怀疑有部分平台,从一开始就是为利而来,为捞一笔而存在。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现在有部分现金贷的年化利率高达100%-600%,只是何等恐怖的数字,早就超过了国家划定的36%的高利贷界线,然而在大多数借款人眼中,却很难去真正的察觉到,因为平台展示的永远都是日利率,即便是一个人借了1000,一周后还上1100,作为个人来说,也只会觉得只多还了100而已,却容易忽略掉这是在借贷周期如此短的情况下生出的利息。
实际上,最近频繁曝出的关于“要人命”、“嗜血的”等标签的现金贷报道,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能够按时还款,而一旦出现逾期,后面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是成倍增长,由此衍生出的便是超高的坏账率,目前数据显示,行业普遍的坏账率在20%-30%,其中个别的却高达50%的存在,这种一般来看极为恐怖的数字,在那些负责人眼中,却似乎并不足为奇,按照他们的话说,就是只要回款的钱能够实现盈利或者不亏损,坏账率高点也没事儿(而讨债会继续,至死方休) 。
这样的想法, 不禁让人怀疑,如果照顾利益、没有风险控制的平台不断增多,那对于行业健康度的腐坏乃至崩塌,恐怕只是顷刻间的事儿了。刺辱母者事件血一样的教训历历在目,恐怕这也是银监会如此短时间内就开始重视的原因动力之一吧。
在这里说个小插曲,其实个人是去年下半年从朋友那第一次听说现金贷,那个时候他也看到了这个业务所充斥着暴利的“钱”景,也是从他口中,了解到了看似微小的日利率却能利滚利变成500%的年化利率时,就被震到了。由于当时他自身也有些资源,认识些在国外从事过Payday loan的风控人士,并且还搞定了业务资金,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了着手大干一场的准备,只是大概过了1个月左右,计划夭折了。而原因却牵扯出了另一个黑色产业——骗贷,就他所说的意思,因为骗贷行业太过猖狂了,他们的风控顶不住,其实个人大概明白,他这里所说的风控更偏向于技术层面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所在平台遭遇的一起真实刷单事件,当时是为了做老拉新的引流活动,新人投入很小金额就能得到相应的现今奖励,老用户则同样可以对应的获利,当时刚开始时候,数据的增长还挺规律的,但是到了第二天下午,就出现暴涨(当时并没做什么推广传播),后来通过技术查看,就发现后面来的一大批账号,基本都是来自一个IP地址,当然可以说是有一个大公司的人拉帮结伙一起来玩,但是如果所有人都是没有头像或者头像一毛一样的,那就说不过去了吧,最后通过挨个打电话想去沟通情况,结果一个都打不通,这才断定了基本是遭到专门的工作室刷单了。
再回到如今的现金贷平台,由于无使用场景化的硬性追踪,更给了这帮黑色技术团伙可乘之机,要知道哪怕是手持身份证,都可以通过网络拿到好多, 这些原本传统的审核材料,却变成了最简单的漏洞,如何应对也成为了想要健康发展的平台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即便是通过和大数据公司合作,引入信用数据,也不见得能完全解决,这就是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只能依靠平台针对性的去制定最合适的风控标准才得以降低事件的发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给更多的真实借贷人公平的对待,让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中国新金融必然会不断蜕变,P2P如此,现金贷也是一样,只是笔者觉得,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平衡自己在社会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冲着钱去,长远来看有害无益,蠢事谁都会做,但有远见的聪明人才能活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