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公众号后台的留言,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发的网盘链接,一般都是直接放在[阅读原文],不用关注公众号就可以直接取走,和其他公众号必须关注后回复关键词才能拿链接的玩法不一样,所以后台也基本不会设置这些资源的关键词。
但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后台回复一些资源的关键词,然后因为没有回复他想要的内容而取关。
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公众号拿资源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搜索资源→找到提到资源名的文字→回复自己在找资源的名称→拿到链接→然后一部分人会取关。
虽然我的文章里没提半句“关注后回复某个关键词”的内容,但是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回复关键词就能拿到对应的链接,哪怕我在文章开篇和结尾加粗了“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下载”,他们也没有看到。
这就是一种思维上的惯性,把某些动作当成习以为常,然后遇到类似事的时候,直接做出同一个反应。
看似聪明,实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大多数时候,也会因此付出一定代价。
比如在我这,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原本触手可得的东西,他们把自己绕进了一个怪圈,用了更多时间反而没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包括之前写过的喜欢求来求去的这种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把问题复制到搜素引擎,就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他们偏偏喜欢自己躺着不动,一个“求”字出口,就是自己最大的付出,然后等别人主动喂他们,这种方式喂给他们的东西,多少都会掺点杂质。
用书上的话来说,这是《认知觉醒》里提到的本能脑,或者是《思考,快与慢》里提到的系统1的快思考。
这是一种放弃逻辑、放弃思考的做事方式,完全凭借自以为正确的本能在做事,可以说是思维的惯性,在事件A和反应B之间,已经有一套跑通过的逻辑,所以每次看到相似的A的时候,就自动套用这套逻辑,误以为能通过反应B得到和之前一样的结果。
这种行为放大以后,可以理解为《天幕红尘》里叶子农提出的“见路不走”的说法。
很多人习惯性走老路,或者看见别人已经走出来的路,不加思考,直接去走,这样往往很难得到想要的结果。
就像现在各种抢购药物,因为之前有某种药物抢购后确实有用的例子,再遇到相似事情的时候,他们没有思考,不去判断新闻的真假,就按照之前的逻辑去高价囤药,结果可想而知。
我以前也干过不少这样的事,现在偶尔也会干同样的事而不自知。
谁都知道去慢思考,去理性思考,去多信源做综合判断,能更好得到准确结论,但很多时候,就是会依赖已有经验做出错误判断。
从人脑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无解,因为本能思考是符合“最小阻力”原则的,不用动脑子就能干,只要稍微一不留神,本能脑就会骗过理智脑,不给人思考的机会。
但同样从人脑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又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人脑可以同时容纳多种不同的思想。
我现在就经常跳出自己的思维去看自己的思维,用书上的话,叫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
短线的解决办法,在脑子里跳出一个想法去判断已有想法的准确性,长线的解决办法,复盘已做出行动的合理性。
就像我之前写的怎么成长那样,我去看之前做过的一些事,哪怕当时觉得决策再正确,事后也会觉得那时候真是傻,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那思维惯性这个问题怎么解呢?
我的解决办法是,用长线复盘出来的新思维,替代原有的不太准确的思维惯性,形成新的思维惯性,新的思维惯性一定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又会在下一次复盘里找到并纠错。
这种事反复做,就会发现,观察思维,改变思维,重塑思维,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因为这个过程也是在“创作”,会产生内啡肽。
比如,看完这篇文章的人,会在大脑里种下一个锚:不是所有的公众号都需要关注后才能拿资源。下次再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蹦出两种方案,并用到准确方案。
思维惯性,能帮我们快速做出决策。
但是快速决策有好有坏,我们应该知道是我们想让这个思维惯性做出决策,而不是让本能脑欺骗了理智脑做出的决策。多留意,没坏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