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农历新年,从上大学离家已经十年,每次回家正是应了网上的段子,刚回家几天想吃啥家里有啥,再过几天待遇一落千丈,变成家里有啥就吃啥,多年在外,跟父母彼此已经无法适应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处处被嫌弃,但是每次到离别的时候总还是依依不舍,回来之后有种怅然若失,这就是相爱相杀吧,哈哈哈。
现在工作了,每年只有过年的假期能回去一次,一年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最心痛的就是这两年每次回去总能感觉到父母明显的衰老,不管是脸上的皱纹,还是反应速度和行动速度。也终于体会到了那句,父母在,不远游的心酸。
每个人在小家庭的生活方式里都会不同程度的烙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每年的过年,妈妈总会早早的买好春联,三十的早晨早早的起来叫着三口人一起把旧的春联撕掉换成新的。今年第一年有了自己的小家,竟然也早早的准备好了春联,等着两个人一起贴春联。传统可能就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的吧。
还有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应该也是从妈妈那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的。妈妈把对我的爱都放在了食物里,总是做好吃的给我,也带我去吃各种好吃的,似乎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是可以通过食物解决的。我发现了我也慢慢变成了跟妈妈一样的人,喜欢把爱放在食物里,能做一餐饭给爱人就是我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吧。最近迷上了烘培,以后可以烤各类小点心了,想想就觉得开心。
对家乡的回忆除了父母,再就是味道。每年回家一定要把心心念的几个陪伴自己长大的味道吃个遍,味蕾的记忆永远是最深刻的,应该每个人都有记忆里的味道吧。我的味道属于炸鸡,韩国烧烤,三姐妹炸串,锅包肉,春饼,卤豆腐皮,二高鸡排......恨不得一天吃八顿,长出五个胃来。从小吃到大的环球炸鸡,不知道用了什么神秘的配方,二十多年不管什么时候去,永远是排的长队,朋友圈一到假期,总能看到几个晒炸鸡照片的,不吃环球炸鸡的假期绝对是不完整的,如果哪次回去没吃上,就有种白回来一次的感觉。
今年过年不幸在初一被强力流感传染病倒了,连着卧床好几天,又变回了宝宝。这种啥事儿也不用操心的日子理直气壮又有许些内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假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还没等回过神儿来就要启程进城务工了。
少年的时候,每日憧憬着远行,恨不得离家越远越好。而成年之后的每一年,都离父母越来越远。
归家时车站是期盼,离家时车站是感伤。每次离别总会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母亲老了再不是那个为你遮风挡雨,无所不能,精力十足的强人了,她们有着她们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是她给了你能给的最好的,可这最好的换来的是离别与异乡,不能不说是造化弄人。
多么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这一切会有转机,可以团聚在父母身边,不再离开,愿父母都身体健康,时光啊你慢些走,希望自己成长的速度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