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 陌上花开_缓缓归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12:15 被阅读172次

    1

    腊月二十九,是我们家贴春联的日子。

    吃过早饭,我就开始打浆糊。把平时炒菜用的带耳朵的铁锅刷洗干净,倒半锅水,文火烧水,再倒入少许面粉,然后用筷子不停搅拌,直到锅里成了透明的白色黏糊状浆子,然后端锅下来,凉透后待用。

    父亲先用扫地用的笤帚把门上的灰尘蛛网之类的清扫干净,再把门上残留的斑驳的旧春联揭掉,贴春联的仪式就正式开始了。

    我熟门熟路地端过去盛浆糊的锅,这时候的锅边上会多出一把被淘汰的刷锅用的炊帚,这个是用来涂抹浆糊的工具。

    那时,个子太矮,每次都得使劲才能将锅举高,父亲则用炊帚从铁锅里蘸一些浆糊,涂抹到需要帖春联的地方,比如门框上,木门上,待父亲投帚于锅后,我则将锅放于地上,然后开始从旁边的簸箕里捡出来要贴的春联,递过去,父亲会左右审视,找准位置,轻轻贴上,仔细抚平,最后再用笤帚在上面走一遍,大功告成!春联就算贴好了。

    图片发自网络

    不知道为啥,小时候我家常贴的春联就三副,倒是父亲写给周围邻居们的春联五花八门,内容丰富。那时,我一直怀疑父亲是因为给别人写太多写烦了,所以到了自家这里就怎么省事怎么来了。可是,长大后回忆起来,又觉得我家贴的那三副春联颇有些“大道至简”的感觉。

    通常正屋门的最上边是四个大字,“万象更新”,当然,“万”字是繁体的“萬”,门上贴“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或者是“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院子外的大门,最上边贴“恭贺新春”四个大字,门上每年都雷打不动地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

    除了门上贴正规的春联之外,家里很多地方还会贴一些小字春联。

    贴的最多的是小“福”字和“春”字,家里到处都是,寓意“春满乾坤福满门”。然后是“酉”字,贴在粮囤上或者米缸上,“酉”字这个字着实可爱,字的外形像酒缸,底下的一横是缸里的粮食,只有粮食多了才可以酿酒,贴“酉”字是粮食丰收的征兆,再加上读音为“you”,谐音“有”,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实在是一种美丽的愿望。

    除此外,鸡窝和猪圈那里会贴上“六畜兴旺”,放粮食的小屋贴“五谷丰登”,大门口贴“出门见喜”。

    反正一到过年,到处都是红彤彤,红艳艳,看着非常喜庆。

    3

    那时候,门上除了贴春联之外,还会贴一种叫“门钱子”的彩纸。

    门钱子,历史悠久,源于汉,晋,到了唐宋更为流行。当然,古时候不叫“门钱”,叫“彩胜”,“华(花)胜”,或者“旛胜”,因为形状像幡旗。材质为有色绢或纸,图案为双燕,人形,小幡,花朵等。最初也不是贴门上,而是立春日簪头上或系花上。

    古代文人诗词中,有不少关于“春幡”的描写,我最喜欢的是辛弃疾《汉宫春》里的,“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辞》里也写过“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等到了现代,幡胜就演变成了“门笺”,“门钱”,我们老家,直接叫“门钱子”,感觉直白粗暴,寓意分明。

    一般来说,讲究的人贴“门钱子”时一门五色,顺序分别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红),五蓝(或紫)”,至于不讲究的人家就是随意贴了,但是一般来说都是单数,比如说五色,七色,更不讲究的简直就是随性贴,全门都贴红色,或者数字也不分单数,六张八张都有。

    总把新桃换旧符

    门钱子的花纹极为讲究,有龟背纹,城墙垛,锁子甲,卍字纹,古铜钱等等,中间部分图案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全是代表吉祥的图案,花卉,龙凤等,一种是又有图案又带字,比如“福”字或者是“招财进宝”等等。门钱子的中间是镂空的图案,底下边框上常常点缀着穗子样的流苏,在风中飘来荡去,极其好看。

    总把新桃换旧符

    门钱子虽然好看,但是太薄,不结实,又必须一张张的贴,贴起来太麻烦。风大了,能吹破,孩子调皮了,能拽破,所以虽然理论上需要保持到正月十五,但是实际上完好无损的实在是不多。小时候,大人越告诫说不能拽破,小孩子们就越想伸手,因此被训斥的调皮孩子不在少数,后来,也不知道哪个熊孩子想出来的主意,大家开始互换着拽别人家的门钱子,那样即使偶尔被大人逮住,也因为大过年的,不好训斥别人家的孩子而作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就这样悄悄开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把新桃换旧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yw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