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作者: 洋葱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18:11 被阅读0次

            房地产公司在还没开盘前就先让你认筹,即交多少现金抵多少万的房钱,过几天后再邀约你去参加发布会,承诺到现场发抵扣券,却从不会直接给你打折,整个流程下来看似繁琐,实则满满的套路。

            绝大部分人只要交了押金,最后往往都会购买房子,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中途退出,我就拿不回押金了。通常动过中途退出的念头的人,常常是发现开发商的房子其实不尽人意,但是由于前期“付出”很多,尤其是面临着押金无法拿回的损失,最后只能束手就擒乖乖就范。

            谈恋爱也是一样的,过了半年的热恋期,已经开始趋于理性,基本能够判断这段感情是否合适,但是因为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当然有的还有财力,尽管不合适也愿意将就。因为不甘心,所以选择继续。

            那么诸如此类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怎么解读这样的行为呢?其实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

            先来了解一个概念: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比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等。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但现实是,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自己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投入。因为过去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因此在做当下以及未来的决策时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

            前面提及的两个例子中的消费者以及不分手的行为其实都是典型的纠缠于沉没成本。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了沉没成本,让消费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不断地增加沉没成本从而提高成交量的概率。因此警惕那些懂得利用沉没成本设套的商家或是人吧。经济学家指出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成更加理智的决策。

            那么如何克服沉没成本带来的心理偏见,做到不被其左右呢?先来了解一个案例。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有两个方案,分别为A与B,A投入10元,可获得收益为15元,B投入10元,可获得收益为20元,分三种情况。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第一第二中情况中,A与B起始是一样的,两种方案再投入也是一样的,但是B方案的回报均大于A方案,因此选择B方案。而在第三种情况中,A方案前期投入9元,9元计为沉没成本,当下只需再投入1元,即可获得15元的回报,但是B方案当下需要投入10元才能获得20元的回报,因此选择A方案。(案例引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有所变动)

            因此决策取决于:我们还需要投入多少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即不看已投入,只看再投入以及再投入获得的收益。重要的事说三遍:

            不看沉没成本

            不看沉没成本

            不看沉没成本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用一个关于看电影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以及指出我们该如何对待沉没成本。他说,“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半个小时后,发现影片糟透了。那么此时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已经付出的7美元。7美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

            但是,是不是对于沉没成本我们只能“认栽”呢?不见得,举个自己的例子。

            2017年6月花680元购买一张健身馆的预售健身卡,有效期是2018年1月2日至2019年2月1日。在2018年1月由于工作原因搬家,无法使用健身卡。当时为期一年的健身卡售价1100元,但是考虑到尽快转手,于是将卡500元卖出,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手续费120元,也就是卖出这张健身卡只收回了380元。但是与其白白浪费掉680元,能收回380元,也很不错。

            当然,也有健身教练说:你这一年卡至少可以转800元。但那是他们的评估,在真正的转卖过程中发现,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渠道,也不想在这个事情上浪费时间,低价转让尽快出手是最划算的了。事实上,挂在转转上售卖,有不少人问,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成交,可这浪费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沉没成本,知易行难,当面临此种尴尬境遇,提醒自己一分为二看问题,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该带入当下的决策,不该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当下的决策只看当前的时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

            最后贴上一段特别精彩的读书笔记,与君共勉。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它可能会让你感到遗憾或悔恨,但它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再是一个与当下决策相关的“成本”。它只是一个信息,或是生活中的一个教训。别误会我们的意思,教训本身当然不能说是不相关,只是这项成本已经与现在无关了。问题是,你现在该干什么?”引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bj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