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的认识。
我虽然蛮喜欢儿子的,但看到别人家的闺女还是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可在我妈他们眼里,没有儿子,脊梁骨都短了一截。
七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比你们想象中的穷,是性别歧视的重灾区。
小时候,好多男同学家里有好几个姐姐,有女孩子叫“招娣”。
两家吵架,骂到最后气憋嘴歪的通常都是家里没生出个儿子的。
“有钱有什么了不起,连个儿子都没有!”
“能干有什么用,连个儿子都没有!”
我姨妈生了一女一儿。
姐姐考上中专后,姨妈颇为失落:“她是个丫头,以后是别人家的,要是儿子成绩这么好多好啊!”
女儿在出嫁前要多加利用、少花钱,不能光便宜了外人。
我中考,邻居三天两头给我妈洗脑:
“女孩家,以后都要嫁人,读个中专好了,读什么高中。”
幸亏我爸妈重男但也没有克扣我们女儿的教育。
老人需要什么东西,喜欢让女儿女婿买,因为那是花的别人家的钱。
外孙外孙女,当然不用帮忙带啦,那是别人家的孩子。
家里来客人,当然都是男主人的朋友,婆娘们哪来的需要应酬的朋友?
客人来了,一定要端茶倒水,买菜做饭,正是显示男人御妇有术的时候。
男人们商讨的话题,婆娘要是插个嘴,多数会被呛一口:怂婆娘,你懂什么?
客人走后,女人才上桌胡乱扒拉几口剩饭剩菜。
我爸是大男子主义的资深代表。
他唯一做过的家务是用微波炉热饭。
他从外面回来,如果饭还没有好,就再出去转一圈;如果没有人做饭……当然是出去吃完回来。
小六子上面有四个姐姐,一个塞一个能干,养爹妈毫无压力。但是小六子妈宁可在儿子家被媳妇奚落,也不愿意去女儿家。儿子家就是自己家,女儿哪有家,那是女婿家。
家里老人去世,女孩子是不能到坟头的,烧纸之类尽孝的事,没儿子就侄子上,也没女儿的份儿。
收衣服、叠衣服,女人的内裤是断然不能放在男人的衣服上面的,那是大不敬、晦气的事情。
春节,第一个上门拜年的人不能是女性,女娃娃都不行,否则主人会不开心。所以,小时候拜年,得等我哥他们一帮小子已经转了一圈,我才可以出门撒野。
户主都是男人,没有一个协议是需要夫妻双方签字的。结婚证,只有离婚的时候才用到。
女人被丈夫打,最多赢得点廉价的同情,大家都觉得人家在教育老婆,不宜多说。
年幼的女娃们,有弟弟的,多数在家里不受待见。
一定要问婆家要彩礼的,不然白养了这么多年,怎么对得起弟弟?
结了婚喂了奶的女性,慢慢地粗鄙起来。
现在想想,如果神经不够大条,在那样的环境下如何还能欢声笑语?
生不出儿子来,不用男人讲,不用婆婆骂,自己就先自卑了,月子里都没人心甘情愿地伺候。
没顺过的气,一股脑撒到了在地上玩耍的丫头身上。
可怕的是,这样的循环,依然在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