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圈
在阅读中跳脱出虚无,建构意义人生

在阅读中跳脱出虚无,建构意义人生

作者: 垦读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23:08 被阅读0次

    Day 24

    今天开始上班,明天带新生军训,开学事实兵荒马乱,阅读开始有点沉不住气,加上《静悄悄的革命》已经读完,在《哲学的邀请》和其它未尽的图书之间徘徊。今天整理郝老师之前写的专栏和每周观察,把关于阅读的文章整理在一起,重新回顾,又是对自己阅读的一次警醒。

    我把这一类的关于阅读的文章归为教师学习篇,主旨其实是用阅读来击败虚无,在新网师的阅读,尤其如此。

    在加入新网师之前,阅读虽然是我的爱好,但我在入职两年中,很长一段时间身陷繁的杂务,而逐渐将阅读搁置,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突然失去了阅读的动力——除了仅仅是喜欢之外,我究竟为什么阅读?我阅读的追求是什么?

    这可能恰恰应验了郝老师在《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源于什么》中所说的,阅读和其它一切事情一样,如果无法呼应内心的需要,“如果没有成为个体自觉地追求,那么,就很难真正长期沉浸其中,也很难有大的收获。”我的浮躁和不沉浸,自然就会导向一无所获。但是回到这个很多新网师学员会问的问题:啃读经典也好,深度学习也好,我为什么要这样折腾自己?

    一、西西弗斯的隐喻

    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想必众所周知,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天神,被惩罚推巨石上山,而每到山顶巨石就会滚下山去,因此他必须从头来过,永无止境地重复这件事,让自己的在工作上的劳作中消磨生命。在当代,西西弗斯成了一种虚无的隐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像西西弗斯一样,从事某种永无休止的劳作。如果占剧着我们绝大多数生命的工作无法带来意义感和价值,那和推石上山,坠而复推又有什么区别呢?借由存在主义的观点,人本质上是无家可归的,人生也许本身也是虚无荒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作为个体是被动的奴隶。对此我赞同郝老师的观点:“虚无是人生的归宿,抗争是个体的自由。”而这种抗争,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使生命伟大而永恒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抗争。

    二、从阅读中寻求意义

    新网师提倡的是啃读和深度学习,在阅读中寻求和建构意义,为什么如此?当人对于所做的事处于蒙昧中时,所凭借的多半是本性、直觉和经验,由于这样的凭借因人而异,因事而迁,所以总是陷入到不可捉摸的“神秘”中。过去人们倾向于认为,在所有的学科、领域中,没有比教育看上去更“主观”、更“神秘”的,因为教育面向无数个性不一、经验各异的个体,然而这也恰恰带来了一个问题,我如何在教育上获得成效?我能“复制”他人的成功吗?基于这种思考,很多人选择了阅读,但这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拥抱的是教育领域的成功学书籍,比如某某手册,某某兵法,可是照猫画虎,徒添失败。新网师之所以提倡啃读经典,就是因为经典是普遍教育规律、乃至人类认知共性的高度凝练,从经典中按图索骥,我们会触及纷繁复杂的教育表象后的本质,即无论何时,何人,何地,那种稳定不变的内核,但是没有经历啃读的难度和挑战,无法拨开认知的迷雾,也就无法触及根本。而在啃读时,阅读者必然要先后进行三种对话:与书本的对话、与教育教学的对话,和自我生命的对话,在这三层对话中,意义感逐渐呼之欲出,借由这种视角再去观察自己的教育工作,就会逐渐跳脱出任凭直觉和经验主宰的蒙昧,而获得了自我选择权。而这种啃读、对话、跳脱,无不带来不适、冲击乃至痛苦。

    “要理解、接纳西西弗斯式的枯燥、重负、磨难和失败,这是人生内在的必然性,但超越西西弗斯般的命运是人的自由、责任和使命。而且,也只有在磨难困苦中淬炼,才能觅得意义。”比起永无休止地重复,在阅读中建构自己的意义,淬炼自己的心智和认知结构,才是我所向往的意义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阅读中跳脱出虚无,建构意义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cu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