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智慧父母
莫言妈妈:小脚,不认字的母亲,如何培养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

莫言妈妈:小脚,不认字的母亲,如何培养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

作者: 爱家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0-01-31 06:58 被阅读0次

    诺奖花落莫言家

    2012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

    记得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把所有署名莫言的书都找了出来。

     当我看到《蛙》时,颇有些意外,

    接着我看到了:

    这都是什么鬼?

    好奇的我,开始陷入他的小说不可自拔!

    并深深的被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折服。

    他怎么就能把蛙和娃联系到一起呢?

    想了解一个人,就去了解他的成长经历。

    想了解莫言,我们也许应该去认识一下他的母亲。

    莫言的母亲像是当年的很多劳动妇女一样,裹着小脚,不识字,但她却深深的影响了莫言。

    当年莫言站在世界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讲台时,他谈论的不是文学而是自己的母亲。

    不打孩子的母亲

    在莫言记忆的深处,有一片荒凉和饥饿。

    那个时候大家吃大锅饭,热水都要到公共食堂去打。

    一天莫言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了!

    要知道在哪个年代热水壶也算是家庭的一个贵重物品,而且是家里唯一的,就这样被打碎了。

    莫言吓坏了,他害怕的钻进草垛,一天都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母亲四处找他,喊的嗓子都哑了。

    莫言从草垛子里钻了出来,准备好迎接母亲的打骂。

    这个没有上过学,也不认字的农村妇女,只是深深的叹息了一下,摸摸莫言的头,既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而是叫他回家。

    不记仇的母亲

    童年的生活除了饥饿,还有痛苦。

    小时候的莫言跟着母亲偷偷的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走。

    莫言的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了!

    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莫言母亲一个耳光,这个瘦弱的女人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的人没收了他们母子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留下了嘴角流血的绝望妇人和身边那个惊恐万分的孩子。

    很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当年的小孩成了一个健壮的青年。

    他们在集市上相逢,莫言想要冲上去找他报仇,母亲阻止了莫言,并且告诉他:“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怜悯他人的母亲

    在过去的年月,大家经常靠吃红薯、萝卜度日,成年累月的很难包上一顿饺子。

    能吃上饺子的时节往往都是大的节日。

    在一年中秋节,莫言家包了难得的一顿饺子。

    每人一小碗,只够吃个半饱。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来他们的门前。

    莫言端了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乞讨的老人愤愤不平的说:“我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年少气盛的莫言生气的说道:“我们家一年还吃不了几次饺子,每人这么几个,半饱都不到,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这些话被母亲听到,母亲训斥了莫言,并且把自己那小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的碗里。

    不占人便宜的母亲

    莫言的人生中有一次最后悔的事情。

    那一年他跟着母亲去卖白菜,他负责算账。

    鬼使神差的他在给一位老人算账的时候,多收了对方一毛钱。

    算完钱他就去了学校。

    当他放学回家时候,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没有骂他,只是轻轻的说:“儿啊,你让娘丢了脸!”

    坚强的母亲

    在那个年月,饥饿、痛苦、劳累,让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这也让他们整个家庭陷入了黑暗之中。

    莫言更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可能自寻短见。

    每当莫言从生产队回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母亲的回应,他心里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母亲的回应,莫言就会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中到处寻找。

    有一次当他找遍了所有的房间都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时,他崩溃的坐在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进来,她看出了莫言的心思。

    母亲对莫言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独特美丑论的母亲

    小时候的莫言不帅,甚至可以用丑陋来形容。

    村子里的很多人都当着莫言的面开他容貌的玩笑,学校的有些同学甚至因为莫言长的丑而打他。

    莫言因此回家痛哭。

    母亲对他说:“儿啊,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莫言进入城市,遇到了一些有文化的人,那些人和村子里的人没有两样,他们也会在背后,或者当着莫言的面嘲弄莫言的相貌。

    莫言因为母亲的话,总能心平气和的向他们道歉。

    尊重知识的母亲

    母亲不识字,但是她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莫言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莫言提出买书或者文具,母亲都会满足他。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从未因为莫言读书耽误干活而批评他。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莫言偷偷的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给他分配的活。为此,母亲批评了他。

    晚上,当母亲就着一盏小油灯给家人赶制棉衣时,莫言忍不住把白天听到的故事复述给母亲听。

    起初母亲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里说书人都是些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

    莫言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母亲,从此每逢集日她都不再给莫言排活儿,默许儿子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像母亲炫耀自己的记忆力。莫言总是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母亲听。

    支持孩子追梦的母亲

    莫言在村子里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就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

    青岛之行很不顺利,他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

    母亲问回家后的莫言在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

    莫言沮丧的说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一堆堆的木头。

    这次离家让莫言产生了到外面广漠世界去看看的想法。

    21岁的莫言,应征入伍。

    当兵是那个时期农村孩子离开家的唯一方法!

    母亲卖掉了自己结婚时候的首饰为莫言买了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让他带着应征入伍。

    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中写道:“人性是养出来的!”

    一个人的善恶和最初抚养人留给他的内心心像有很大关系。

    心像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是生活感知与情境画面留存于心的方式。

    心像可以是头脑中的一幅画,是一幅似像非像的图像,是早期事件的心理形象的构建的和综合。这种图像并不一定只限于视觉形象,还可以是听觉心像,嗅觉心像等。却对人性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

    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不会说话,却能看得懂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父母语言也许不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父母的行为会。

    我们教育孩子要热爱读书,自己却抱着手机玩游戏,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闲着没事就在家对老师评头论足,孩子怎么可能会爱上学习,尊重老师呢?

    莫言的母亲,没有上过学,没有读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但是她用自己的朴实和真诚的尊重在莫言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最终内化成莫言的人生观,铸就了如此特别的莫言!

    都说寒门难出贵子,确实和一些条件优越的人相比,出身贫寒的孩子基础确实会比其他人差一些,但是人生的路很长,未来在孩子自己的手里。

    《极限挑战》曾做过这样一期特别节目,他们让高中生们站在球场的同一条起跑线上。

    六个主持人,每人一句提问,如果答案为“是”就前进,反之就只能留在原地。而这六个问题分别是:

    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地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着一定水准?

    从小到大的旅行经历当中,是否有过一次出国经历?

    父母是否承诺过要送你出国留学?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六个问题之后,有人往前走了36步,有人却依然停留在原地。每一步,都在残酷地展示人与人之间在人生“起跑线”的差距。

    幸运的是,比赛还有下半场,在第二个环节里,孩子们要跑向终点尽头的体育馆。

    而想要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段路程孩子必须靠自己逆袭。

    最终赢得比赛的不是第一名,也不是最后一名,而是前二十名里面的孩子。

    人生的起跑线可能不同,但是最终在这场长跑面前,依然还是需要自己努力的。

    父母与其焦虑孩子的未来,不如在当下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一个情绪平和的自己,用行动感染孩子,而不是用嘴巴教育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言妈妈:小脚,不认字的母亲,如何培养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dw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