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上次提到自己迷茫是因为没有行动,在当天下单买了心理学入门书籍,昨天终于到了,然后就从《心理学入门基础》来学习心理学,虽然在招教考试中学习过心理学,但是真正看这些书籍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很多知识真的是相通又不太相通,尤其是关于性格个性的描述,感觉专业理论中比较严谨,或者说辨别的更加细致,而在书籍中,会更加的笼统,有点像谢弗勒说到的描述性定义。
不过不管怎么样,今天看的收获便是重视自己的青春期,书上提到,青春期其实时自我意识成型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塑形期,可塑性极强,但是过了这个时期,青年时期甚至是后面的成年期在性格上都是比较固定的,很难有大的改变,即使是有改变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说虽然青春期是比较适合塑形,这个时间个性并不是很稳定,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变化,在引导过程中并不会很容易,例如他们会下意识的觉得自己是对的,即使时在明确应该做的道理的基础上也是管控不住自己,在我们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经常会选择性的忽略自己的话,然后去用另一种话来搪塞,避重就轻,本能性的去说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话。
其实认真思索,这也是人性中的正常表现,只不过在后期经验的积累让我们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待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看法,发现找理由和找借口有时候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以至于更加理智的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客观的看待他们。当我们能明白并接受这些就意味着自我意识其实已经比较成熟,人格上也逐渐的稳定。
然而青春期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还有经验的片面化,青春期的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思考的,尤其是从自己的渠道中获得的经验,所以引导时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当我们接触青春期的人多了会发现他们有一个问题,很多孩子并不会轻易的相信自己的人生导师,反而会去相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好友,这就体现了朋友圈的重要性,一个人有时候并不是不愿意变好,而是生活没有给他变好的机会。例如在工作中会经常与同学谈心,谈心的时候学生的表现都是很好的,但是一旦回到线下,他回到自己的朋友圈中,很容易忘记了自己答应过老师什么事情,一旦被老师重提,他们便会下意识的去思考自己如何回答更有利,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偏离了答应老师的初衷,这种现象很普遍,是导致学生多变印象的原因之一。
最近观察学生和我家大娃比较多,所以会感觉人生的青春期就像时渡劫,周围是有很多的诱惑,他们不断的妄图拉我们走向深渊,无论是对我们自己来说还是对我们的职业来说,青春期都是需要被重视的,就像我在工作中最容易回忆的是我的青春期,好像时带有一层的薄雾,朦朦胧胧,但却固执无比,又很重视学生的青春期,毕竟他们需要引导,需要不断的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