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其实就是社区培力与维权
地理性社群就是社区
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区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除了构成社区的地理条件,人是社区的灵魂。
故事1
让居民落实艺术进入生活,将自己的家美化。更借由此,鼓励居民在打造与观摩“家”之中,能彼此“串门子”,不止在社区公共空间碰面时打声招呼,而是能走入彼此的家分享。从“家”出发,不仅欢迎朋友入内,还要打开心中无形的心门。
每个社区的人都有一本故事,差别只是如何精彩以及精彩之处在哪里。
我发现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多半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多半忙于工作、家庭,或者忙于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较少投入。
故事2
花园新城着重开发社区内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其特有的人力资源,的确将社区的特色发展得淋漓尽致。
创新的条件,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发挥居民的特长,挖掘特殊人才和社区领袖。
故事3
城市化的背景下,从村庄走出去的年轻人并非都能适应城市的生活并在城市站稳脚跟。他们有些很想回到村庄生活但是日益衰败的村庄并不能给他们提供生活的空间。在农村的社区营造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通过创造新的机会吸引年轻人回归村庄。
那个漂泊在台北的女子在家乡转型为休闲农业之后才有了回家的理由。
在地的文化和历史几乎每个社区都可资利用资源,是实现社区营造启动的一个关键资源。
农民剧场发掘日常的生活经验,演出自己的故事。因为演戏,社区动了起来,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密。通过演戏向社区居民传达很多讯息。
故事4
社区营造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对社区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开创。
社区工作者用资金资助购买了车辆在这里传达出很重要的信息。一个很难被实现的真实需求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里面隐藏了很多资金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社区也许也需要资金购买车辆以用来方便居民的生活但是这个很难实现的,只有在赞助者与社区之间有足够的互信基础这样的事情才能发生。这在很大程度说明了赞助者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其实处于很微妙的状态,互信并不容易建立。很多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仅仅是因为可能存在的报账手续和资金的监管的难度。真实的需求难以被满足,是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赞助者与社区有足够的互信基础,社区工作者也自爱自重。于是,少掉繁文缛节的报账手续,钱真的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抗争有时无法得到改善,但软性的诉求,如果具有巧思,好点子又得到支持,谁说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
牛犁用最有效率的社区互助方式,做到了基本上所有社区的各项需求。
社区的确凝结了共同的意识,但是如果过之,也会形成各自为政的缺点。经由“互信”建立“合作”机制,才能取长补短,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整合。互信建立在相互了解之上。
所谓“永续经营”,就是让大家都有“好处”—不管是精神的或实质的,才能“永续”。
社区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5
夫人牌志工通过参与保护环境这个纽带逐渐链接成一个群体。从哪个点出发或者通过什么事情将社区居民联结起来是很重要的事情。很可能最初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利益或者需求的不满足导致后续的行动,通过一次行动的实质改变,人们才有了反复实践的机会和可能。
这个点可以是创造出来的也可以是在社区生活的实践中被激发出来。
走访社区,最感人的部分,更在于人心。
故事6
书中案例展示的社区大多都已问题引入,有的遭遇长期的变化,有的遭遇瞬间巨变。社区的结构和环境被改变,存在着诸多的社会问题。
通过社区老中青三代,共同照顾萝卜园的体验,不仅促进了社区情感的交流,也达到“社区一家”理念的实现。
社区的特色,村里人决定以萝卜作为社区特色,然后推出了萝卜节。
在社区发展协会的推动下,社区成功实现了转型。社区活动中心的重要意义,即使在农村,定期的聚会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社区文化的传承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鼓舞着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活动,尤其是有独特文化的社区,例如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
社区营造想要到永续,造景外,还有造人。
社区结构发生的改变是社区营造的的起始因素。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农村,关系可能虽未必和睦但是村庄人丁兴旺,生活秩序还维持着传统中国的状态。而城市里面众多的国营单位形成的大院文化使城市社区里面的社会关系变得简单,形成传统关系的简单变种。
故事7
社区与学校的关系
都市小学跟社区间的关系,跟乡间小学扮演的角色很不一样。不同都会对小学扮演的角色,期待也不同。
学校不宜孤立在社区之外,更不能只纸上谈兵,停滞在一般家长跟师长间,简单而客套地互动。几位核心教师认为,既然来此教学,就应该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对在地更加认同,积极认识当地文化和社区的变迁。
核心人物
一系列的活动,具有连贯性,并非完全计划而来,有根据前面的实践进行的深入和渐进的来开展。
老师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也发掘了好几位老人的特殊才华。
故事8
他相信他们一定有很多丰富的稻作经验。他尝试着把阿公阿婆经常揽集一块,激发他们的想象,共同追溯过去农耕时代的技艺。溪西文化节,多家媒体亦大篇幅报道,对参加居民的工作热情产生了好的效果。
社区附近的岭东技术学院行销观光系也积极参与。
阿公阿婆愈加有成就感,不会觉得自己是老而无用的人。
新住户与旧住户之间的交流,增加社区居民的互动,传递社区共同体的概念。
对老人来说,大家的相互勉励是很关键的。同时如果能有儿童的陪伴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欣慰的。
必须有热心参与的人士能够愿意出来,同时对地方地方文史有深度的情感认同,进而去发掘,将传统农村的文化资源做了有效的整合。适时的成功整合有利的因素。
故事9
一个社区如何摆脱贫困,成为一个令人称羡的社区的引爆点来着小学要拆校。
小学不只是小孩就读的学校,它也属于社区生活很重要的部分。形成互利共生的社区与学校。
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后,村人发现,尽管人少,只要有心,似乎还可以做很多事。纵使在毫无资源下,只要学校和社区生活紧密结为一体,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学校和社区一家,学习的教室也延伸到校外,分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
故事10
长期在外的村民将房屋无偿提供给社区使用,房屋成为关怀照顾居民的据点。整个社区皆是教室。
人是最大资源。它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社区一群人的努力。他们也没有什么伟大远程的传奇计划,只是一群想到可以做什么,相互讨论觉得可行,便尝试合力去完成的人。少数人若有心,在缺乏经费的偏僻乡野,一样可以完成很多难以完成的工作。
社区的人同心协力
故事11
社区与周围的大学的合作共生。
这些寻常的地点,乍看普通,唯当我们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的原委,再看待它时,就会产生莫大意义。走访社区,最感人的部分,更在于人心,而不只是事物和环境的变迁。我发现,每一个社区改造最成功的关键,都在人的身上。
这个人不一定非得是专家学者,往往一个寻常的社区居民,就能成功的扮演登高一呼的角色。只要他愿意学习,以及付出,都有机会再服务社区的过程里获得生活意义的启发。
当一个人愿意热心投入,以无私的精神奉献乡里,往往会感动周遭的乡民。进而引发大家的相继投入,在齐心协力的过程里,完成许多困难的任务,更带来整个社区的质变。
社区营造重要的是怎样赋予住民一种得以归属、安身立命之认同与珍爱。
书中所属台湾的社区营造故事,也都是发生在台湾的城市化转型阶段,社区原来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人员结构也产生了变化,或者社区遭受了特有的刺激。这些外部的或者内部的原因激发社区内的人群去进行改变。这个时候社区营造的一个关键因为不是资金和物质上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区内领袖人物的崛起并甘愿付出时间和精力在社区的发展上面。
作为一个社区可资利用的条件有:
1.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它的人文生态历史
这个社区营造形成特色的关键,每个社区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都具有特殊性这个也都构成他们潜在的特色,通过挖掘社区的文化和历史找到社区的根本底蕴或者广泛被社区居民认同的文化属性是社区营造的第一步。
2.社区与学校
社区所在地域附近或者的周围的学校的关系是一个可以挖掘的资源。小学和学生及其家长联系起来,大学则把有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与社区联系起来。这个都是可以在社区营造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联系更多的人群,通过更专业的方式进行社区营造这些都会对社区营造的成功有益。
3.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的是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只有实现了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社区营造才能永续。
4.社区内居民领袖的产生
书中的案例中大多数社区营造的开始都始于社区内一些热心人士的时间投入。就像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农村发展的很好,基本上都是因为村庄里面有思想灵活的且乐意付出的村民领袖。找到真正热心公共事业的领袖人物必不可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