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的年代,上至七十岁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孩子,都需要参与到残酷的内卷、竞争当中。
老人所面临的,是养老内卷;孩子所面临的,是读书内卷。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无数父母都会“鸡娃”。
鸡娃,指的是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就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
这就导致,无数父母都有“鸡娃焦虑”。有的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父母怕孩子被社会淘汰,有的父母怕孩子沦为底层......
怕这怕那,都是因为没有选对方向。如果你有鸡娃焦虑,我建议你,要避免这3种无用功。
一、避免陷入到“短板效应”的思维误区当中。
有一个心理学名词,木桶原则。意思是,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木桶原则,我们可以理解为“短板效应”。它建议人们,要尽量补全所有的缺陷,成为一个均衡发展,趋于完美的人。
这话一听,你就会觉得特别正确。但是,当你用“木桶原则”的建议,去培养孩子,就会发现,越是坚持“木桶原则”,孩子越是平庸。
不是说要培养趋于完美的人吗,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平庸呢?因为普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且天赋一般,如果专注于短板,就容易拉低整体的综合实力。
有不少父母,都希望培养文武双全的孩子,可培养到最后,却文不文,武不武,连日常读书好的孩子都比不过。
尽量不要有“短板效应”的观念,而应该坚持“长板效应”。所谓的长板效应,就是说,尽量发挥个人的长处,个人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自己最擅长的技能。
一个人,做不到事事完美,但只要他某个方面突出,就能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一招在手,吃遍天下。
二、避免“随大流”去培养孩子,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
闺蜜给孩子报了一个钢琴班,你不想落后于人,也给孩子报一个钢琴班。学了好几个月,你花了好几万,孩子却一窍不通。
望着一窍不通的孩子,你特别生气,就埋怨:我花了好几万去培养你,你竟然跟木头一样,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这,其实是无数父母的常态。他们随大流去培养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适合什么。等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又会埋怨孩子,说他们朽木不可雕。
为什么我们要考虑孩子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孩子所适合的,其实是他们的天赋所在。孩子所喜欢的,其实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比如说汉朝的兵仙韩信,他就只会排兵布阵。你让他搞人情世故,比不过刘邦、萧何,因为他情商太低;你让他搞全盘战略,比不过张良,因为他不是这方面的人才。
只要是人,总有喜欢的事物,也总有不喜欢的事物。身为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的性子,让他们做喜欢的事,并且以此形成竞争力。
随大流鸡娃,不可取。别人的孩子适合弹钢琴,不见得你的孩子也适合弹钢琴。路选错了,再努力,也还是一无所获。
三、避免“要求过高,期望过高,与人攀比”,而应该适可而止。
近些年,出了一位滑雪冠军,别人年纪轻轻,二十岁左右,不仅读斯坦福名校,还在滑雪的领域,登临世界巅峰。
无数父母都拿她,跟自己的孩子攀比,怎么别人二十岁左右,就读斯坦福名校,还得了世界冠军,而自己的孩子,依旧如此平庸呢,是不是孩子不努力?
就是这种片面的攀比心理,让无数父母都走了极端,这里逼迫孩子,那里限制孩子,搞得现在的孩子心理压力特别大。
这些父母都忽视了一点,这位滑雪冠军,别人的母亲也是斯坦福的高材生,而且身家过亿,资源无数,培养孩子的理念先进,岂是普通人家可比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当普通人家的父母,还为了一日三餐而烦恼的时候,别人已经富贵奢华,一辈子无忧了。
所以说,不要跟别人攀比。以“攀比”的心理去鸡娃,不仅自己痛苦,就连孩子也痛苦。两代人都痛苦,就只会迎来双输的结果。
鸡娃,适可而止就好,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你总不能拿亿万富豪去攀比吧?
写到最后
鸡娃焦虑的本质,都跟父母“期望太高”有关。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大富大贵;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有的父母,希望孩子登临巅峰......
要求太高了,未免就有点“异想天开”。可以肯定地说,普通人鸡娃,培养不出刘邦,培养不出朱元璋,培养不出马云,也培养不出马斯克。
真正的强者,都是时代的选择。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