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篇】
6.4看见你的模式
1人类的模式
进化的模式:对脂肪类食物的喜爱,“红烧肉”;对性生活的喜爱,为繁衍进化来的乐趣。
商业模式:口渴要喝可口可乐。
工作模式:快递小哥的微笑。
2模式没有对错,不要尝试改变、对抗模式,只要觉察“看到”,就知道如何处理它,不会被模式困扰。
看到→选择→自由
一种选择:不得不
两种选择:进退两难
三种以上:自由
看见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我的模式:“压抑”。
小时候,做懂事的乖乖女,是我的模式。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我虽然委屈,却胆小不敢去找人家家长告状,害怕吵架,所以就选择不和小朋友玩耍,每天放学就一个人回家,写作业、看电视。
现在生活中,比如说在购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时,我总是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自己主动去买。没有更多的尝试:爱吃,但吃过的饭店很少;也想穿漂亮衣服,但不爱逛街,不会挑选衣物;想要走出去看看,但到现在为止,去过的地方很少,很多都是别人安排的;有驾照,但不敢开车;生活很简单,学校家里,两点一线,但并不是真的清心寡欲。表面清高,内心火热。
夫妻相处中,压抑自己的感受,让先生不了解自己的底线,然后委屈,生闷气。现在为了维护关系,主动夸赞先生,但因为没有很好的沟通压抑的情绪,总会让别人感觉是在嘲讽,不真诚。
朋友很少,生活空间有限,想要有很多交心的挚友,但不主动联系朋友,不主动分享,需要时也无人分担。
个人发展的许多事情总是在被动接受,没有主动争取过,没有试错,害怕失败。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比如说,很多年前就对心理学感兴趣,认为自己很适合搞这个,但如果不是因为生活的感觉太痛苦,可能现在都没有参加学习。
压抑自己各方面的欲望,然后有了遇事“找借口”开脱的模式,把自己装扮成清心寡欲,置身事外的人,这些模式一直让我很安全,但也让我很局限。
没有热切认真的活过,尝试过,怎能扮演无欲无求的智者?
我的模式:
前两天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很多心得和能力的提升,可以试着突破一下,找找更好的发展平台,就试图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就发现需要去各个自己有意向的机构推荐自己,需要准备各种资料,然后即使成功的跳槽,在新的单位还要适应新的工作节奏,最紧要的酬劳方面也不会突然有大的提升等等,然后一顿饭的工夫,各种念头打消,一切作罢。
我的模式是,正在做的事或想要做的事,很容易陷入“妄想”,尤其是对未来困难的“妄想”,不能充分的享受“当下”。这个事是这样,学心理学是这样,减肥也是这样。
我的模式:
在夫妻相处中,特别是近段时间,为了不触碰自己的伤口,也为了保护我认为脆弱的先生,我基本上会一直装出一副愉快的样子,即使在自己不高兴或不满意时也假装一切正常。
这使得对方感觉我不真实,很多情况下,会下意识的激怒我。
6.11看到乐观悲观模式,表达感恩。
一祖先特质
进化心理学观点
原始森林中,一个人可以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鲜花、风景、阳光普照,另一类人总能发现哪里有狼、蛇、毒虫,善于发现危险。哪一类人可以存活下来呢?毫无疑问,答案是后者。善于发现危险才能规避危险。那么我们是哪类人的后代呢?毫无疑问,但是,后者,善于发现危险的人,才会有更多的生存的机会,因此我们的记忆里保留了善于发现危险的一面。
在危险的年代,能够看到危险的人,适合生存,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特质,但在和平年代,这不适合生活,总觉得世界不够美好,焦虑,不满,抱怨,挑剔。
二感恩所拥有的
从危险年代里保留下来的祖先特质,却对我们的现代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能够对拥有的东西表达感恩,才能获得更多。而看不到拥有,会让你失去更多。
模式,看到,就可以获得更多。
美国正面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三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
1时间构架不同。
乐观的人对待不如意的事,会认为这是暂时的,而悲观的人则认为这是长期的;而对待顺心的事时,乐观的人会认为这是长期的,而悲观的人则会认为这只是一时。
2独特性和普遍性的区别。
乐观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认为这只是个别事件,而悲观的人却认为这是人生的常态;那对于顺利的事情,乐观的人则认为这是普遍性的,悲观的人却认为这只是个别的特例。
3对行为和特质的区别。
对于所取得的成就,乐观的人会归功于自己所具备的特质,也就是说,因为我有能力才取得的成就;而悲观的人则认为只是自己的某个行为导致的这个结果;而对于所犯的错误,乐观的人会把它归因于某个行为,而和人无关,悲观的人则认为是自己能力问题,是我这个人不行。
三真正的改变
改变的悖论: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在争自己的道理。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就会产生对抗。因此不要要求别人改变,也不要要求自己改变。
真正的改变就是不去改变。看到模式,向他表示感谢,模式就不会再控制你。
四智慧
智慧源于多角度的视野,当我们能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模式,你就拥有了飞鸟的视野。
当你看到自己的模式,并能从内心对他发出会心的一笑,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就顿悟了,在这个领域也就有了智慧。
五作业
在危险的时刻,我们需要聚焦在危险。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生存。人不能光满足生存,我们还要生活,生活就要看见我们所拥有的,并表达感恩。这样我们拥有的就会更多。凡事都有两面,母鸡会下蛋,母鸡也会拉屎。看到自己的模式,看到自己的乐观或悲观,同时对你已经拥有的部分表达感恩。
我的模式:
昨天发生的两件事情让我看到自己的悲观模式。
前两天,堂妹辞职,昨天我从她的原领导那里了解到堂妹目前的一些问题,性格内向,想要勇敢做自己,又很脆弱,背负了很多来自父母的压力,她的辞职在我看来已是进步,只是预期到她前方要走的路还很艰辛,和叔叔家的生活境况,不免为妹妹和叔叔一家担心。
另一件事是我母亲了解到一个优惠电话卡活动,昨天想让我加入,母亲和我的阿姨以前因为贪小便宜,曾经几次损失重大。我验证过之后感觉是骗子骗人的把戏。再联想到之前几次情况,为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而感觉气愤无奈委屈,情绪低落。
委屈是觉得自己一直很努力的学习,修正自己,怎么家人如此不给力?陷入悲观无力之中。感觉到自己特别容易受到家人状态的影响。
在这个模式下,我看到我的家庭观念很重,很重视自己的家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家人更幸福。
看到模式,看到情绪,我可以对妈妈想要帮助我的善意表示感谢,同时可以不带情绪的提出自己的质疑,引导妈妈自己去思考,信任她,相信她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也鼓励她帮助我多和堂妹及家人沟通,鼓励她年轻人大胆尝试。
和以前不同的是,我没有因此事对妈妈大发脾气,埋怨家庭,妈妈也愿意接受我的观点看法了。
忙,不是借口,对于家人,对于父母,我还要多关心,多爱护,多沟通,多理解,多支持。
我的模式:
前两天的心理课程,使我们的班级建立了深厚的链接,我把心理学习的班级内化成为“我的班级”,同时间,比我们晚一期的班级刚刚开班,我会特别关注他们的情况,意识到,一旦自己感觉到竞争,就会焦虑起来。
意识到存在竞争,会让我有些悲观恐惧无力。从进化心理学来看,这个模式应该是祖先赏的,它让我得以生存,得以不断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天地,这个天地太小,只装进了一个班级,还不够开放;这个天地太大,还是要更关注自身,允许自己慢慢成长。
我的模式:
我是一个做事情喜欢预先安排,有条理的人,每天都会安排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任务。
这个模式一直是我特别骄傲的部分,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然而,如果因为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打扰了我的安排,我就会焦躁不安,敷衍应付,不能享受每一个当下。
这两天看到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节奏随意自如了许多,对人对事都更专注了,慌张越来越少,体验越来越好。
我的模式:
我家先生受我婆婆的影响,遇事喜欢说“还不如死了算了。”这话虽然他们经常说,但我却发觉其实他们是最惜命,最爱惜自己的。反而是我听到他们这么说心里会特别反感,这样的话语会让我产生许多不好的妄想,比如说,如果他真死了,我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家怎么办?比如说,会不接纳婆婆,觉得都是因为她悲观、爱哭,才会有如此悲观的儿子。比如说,害怕自己的孩子听到,受到影响,也变成先生这样。如此看来,我才是那个最悲观的人,哈哈。
也就是说,说悲观的话的人,反而没有听到这样话的人更悲观。
看到,真好!更全面的看到悲观真好,它也会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一个人更好的生活,一件事情的更顺利地进行,悲观、乐观都有它的作用,循环递进,螺旋上升。
6.19看见你的内耗模式
功课:️主动捅破谎言;️承认自己的不足。
能量内耗:掩盖不足,掩盖谎言。
主动捅破谎言;️承认自己的不足。就不需要花很多的精力证明自己是对的,释放“掩盖”所消耗的能量。
承认不足,知耻而后勇。获得勇气的方法:将事和人分开,事不等于人;做一个时间的界定:不足是暂时的。
并不是压力损坏健康,而是与压力对抗损害健康,压力消耗精力,和压力对抗也消耗精力,双方面的消耗,当然有损健康。只要享受压力就好。
精力是有限的,看到自己如何漏掉自己的能量,就如同看到漏水的水龙头,有了看到,就有了新的选择——君子坦荡荡。
我的不足:
我喜欢扮演圣人,尤其是对于家人方面,喜欢用贤惠、温柔、体贴、懂事要求自己,做人做事喜欢先考虑家人的感受,时常把自己忽略掉,而在自己需要支持时,就会期望从家人那里得到自己之前过度牺牲自己付出的那部分,却总是不能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总会觉得的“我对你付出那么多,想要一点点回报都不行吗?”然后就是委屈,生闷气,把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埋怨到对方身上,内耗在不断的期待和埋怨对方身上。
6.25看见自己是如何撒谎的(酸葡萄模式、甜柠檬模式、推卸责任模式)
当一个人说他从来不撒谎时,他正在撒谎,只是自己看不到。
一说谎
两种模式:
1欺骗别人:因为有动机,很容易知道自己在撒谎。
2欺骗自己:不容易觉察自己如何消耗能量,浪费自己的机会。
二心理学原理
光环效应
号角效应
共同点:先定下目标和立场,然后拼命搜集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就是自我欺骗。
对待别人,不要标签化,而要多样化,不要因某人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三合理化和理性的区别
合理化:一旦设立了标准,就会搜集证据,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典型的欺骗自己的过程。生活中大多数的男人是合理化的男人,而不是理性的男人。
理性:看到事物的多面,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之后,从中再做出选择。
四合理化——典型的欺骗自己的过程。
合理化”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在无意识中,一旦设立了标准、目标。人们会搜集证据为自己的行为做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少焦虑的痛苦,维护自尊免受伤害。合理化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酸葡萄式:此机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里的一则故事,对于狐狸来说,吃不到的葡萄都是酸的。人类也一样,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得到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这种合理化模式称为酸葡萄式。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二、甜柠檬式: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走到柠檬树旁,肚子饿了,就摘下拧檬充饥,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拧檬的味道是酸涩的。有时人们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当我们无法得到更好的东西时,就会发展出另一种防卫机制,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选择,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病苦,这种防卫机制会妨碍我们追求生活的进步。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三、推卸责任式:这种防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的责任,推给其他人或环境,从而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平静。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这种模式在婚姻中非常常见,90%的婚姻,如果拿回自己的责任,都是有救的。
在婚姻中,人们习惯遇到问题都推给对方,“都是你的错”,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为了证明自己对,更加肆无忌惮的去搜集对方的错。
以上三种合理化其实都是在说谎,只是这类说谎并不是欺骗别人,而是在欺骗自己。欺骗别人容易觉察和改变,欺骗自己隐藏得更深,对自己的伤害更大,所以骗谁也不要骗自己!
五进化心理学:人天生善于伪装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在原始森林时代,人类为了躲避猛兽而不得不伪装自己,猛兽一旦离开,人们就不再需要伪装自己了。善于伪装的更容易存活。我们的祖先善于伪装,我们的基因保留了善于伪装。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策略。但遗憾的是这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常态,现代人并没有猛兽的威胁,却无时无刻地去伪装自己,为此耗费宝贵的能量,这是一件多么不值得的事情。不觉察使我们看不到事情的另一面,事情的全面,事情的真相,在非生存状态下的伪装,是对自己的欺骗,让我们失掉机会,耗掉不必要消耗的能量。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不管是欺骗别人还是欺骗自己,都会消耗你的能量,只有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说谎,并且坦然地承认它,这种消耗你生命能量的伪装才会停止。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从今天开始,不再为说谎而耗费精力,你就可以把宝贵的精力用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就算你像我一样资质平平,也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行为必须放在环境范畴上才有意义,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环境范畴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思维、情绪、行动都有它一定的使用范围。
升级生命软件实修团体(知识落实到行动)——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一)关于改变
有一篇著名的祈祷文说: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去分辨这两者。
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无法改变的?我也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辨这两者。但我知道,绝大多数人安于现状,几乎把所有的智商都用在证明自己这样做是对的。
我并不反对“接纳自己”和“知足常乐”,这两者都是修行者的基本功,只可惜被某些人拿去做安于现状的借口。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自己”和“知足常乐”呢?
首先“接纳”不等于接受,“知足”不等于“安于现状”。
接纳,是有时间框架的,指对过去及现在的自己宽容悦纳,对未来持开放态度,相信未来可以变得更好并为此努力。接纳的是人而不是事,不管过去我的事情做得如何,哪怕一事无成,也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但不能接受那些失败的事情,更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对于没有效果的行为要不断修正,不断优化,不断进步。
知足,是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恩,享受并用好现有的一切资源,让现有的资源发挥它的价值。并不是安于现状不作为,更不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借口。现在拥有的一切是你的基础,是你人生的立足点,所以我们要接纳它、感恩它,而不是否定它、对抗它,只有懂得感恩现有的一切,我们才能拓展自己的疆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其次,如何分辨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改变的?在我看来根本就不需要去区分,因为,现有的一切都是过去你所能创造的最佳成果。但请记住,世界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我们对未来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符合张国维博士提出的LOVRE原则,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自然就会发现生命越来越美好。
LOVER原则由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
Learning:学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是成功还是挫败,只要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你一定能从中学到什么,当你保持学习,能力自然会越来越高;
Outcomes:效果,张国维博士说过,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海上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只要你知道你要的效果,设定你人生的方向,不管吹什么风,你自然会调整你的风帆,让四面来风为你助力;
Value:价值,任何物品都有它的价值,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它的正面动机,事情的发生总有它有价值的一面。一块石头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全看你把它放在什么位置和如何使用它。意之所在,能量随来,只要你心中有价值,你一定能从外在发现万事万物的价值;
Ecology:整体平衡,任何事情必须是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整体平衡状态下才能够长远发展,只要有一方的利益没有顾及,一定会招致某些力量的对抗、攻击或破坏,因为大自然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事情回归平衡状态;
Responsibility:责任,人们总是习惯把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一辈子活在被动的状态中。只有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时,人才能走向成熟。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负起责任,那一刻他已经拿回了人生的主导权,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
如果我们面对未来时,能够做到上述这五个原则,我们又何必去知道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能够改变呢?因为,我相信,那些可以变好的自然会越来越好,那些暂时还不能改变的,只要我们暂时接纳它,同时开放未来的可能性,总有一天,它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所以,与其祈祷上帝给你智慧,不如做一名Lover;与其把才华用在证明自己只能这样,不如用宝贵的才华去拓展你的人生。我比你自己还相信: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
那就摸黑生存;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
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
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
不可扭曲如蛆虫。
我的模式:
儿子这个夏天要步入小学,爸爸主张想办法去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我因为害怕托人找关系麻烦困难,害怕花冤枉钱,不主张孩子择校,主张就近入学。
酸葡萄模式开启:查找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的缺点。
甜柠檬模式开启:查找家门口学校的优点,努力说服自己,说服别人。
我感觉模式没有对错,看到即是改变,感谢团长的指导,感谢老师们伙伴们陪伴,看到自己的模式,看到选择后的利弊,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可以理性分析得失,担起家长的责任,帮助孩子填补缺口,长远打算,让人生更获益。
7.2
一受害者模式
指身在一个组织或家庭中,却不是想办法用自己的力量,让组织或家庭变得更好,而是一边享用组织的资源,一边却做对组织不利的事情,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事情变得更好,甚至没有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份子,他们希望借用外力拯救自己,哪怕这个外力是所谓敌对的力量,也在所不惜。
心理学家卡普曼将人分为三类,即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受害者或者会引进所谓的“拯救者”,并使其成为更大的破坏者,使自己变成工具被利用;或者会从组织中逃跑。
受害者特质:当现实和预期产生落差的时候,他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另外一些人,总想从外面找到责任的承担者。这样做表面上,好像不用承担责任,其实无形中承担了巨大的代价。因为他自己把自己当成受害者的时候,就是把自己逼到了一个苦不堪言的位置。当一个人在这个位置的时候,他的人生就被动了,对一切都无能为力,因为一切的责任都是外在的。
二建设者模式
建设者同样看到组织或家庭的不完美,但他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使家族的模式,不再传承。当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作对时,也会吸引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抗争,也就是家庭受害者模式的传承。
父母当然有他们不对的地方,每一个人都不完美,我们总有自己的缺陷。在孩子看来他们那个年代,总会觉得老一代,有些东西做得不对,因为时代在发展,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时代的进步。所以当我们看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的时候,我们是攻击他,还是我们作为一个后生的力量,作为一个发展的力量去帮助这个家族变得更兴旺发达呢?
所以这就是一个建设者跟一个受害者的区别,受害者永远把自己摆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而建设者刚好相反。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从被动到主动,一切都会变得有希望。
心理学将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阶段:
1、寄生期:0-7岁,这一阶段因生存完全依赖父母及他人,所以,在心理上完全依赖别人,表现出很强的顺从性。这一阶段自我意识基本没有或很少。
2、依赖期:8-14岁,自我已经开始发展,但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对别人还有很强的依赖性。
3、叛逆期:15-21岁,这是一个发展自我的阶段,为了证明我的存在,经常表现出很强的反叛性,有时甚至为反对而反对,处处挑战权威,非常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太容易与别人相处,特别是父母和权威。
4、成熟期:22岁以上,自我发展完善,不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开始懂得和观点不同的人相处合作。
如果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充分的心理营养,人的心理就会健康成长,生命才能自然游转进入下一个阶段。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按照这个发展阶段顺利成长起来,很多人“卡”在了成熟期之前的某一阶段。有些人三四十岁了还做不了决定,心理上继续停留在寄生期;另外一些人刚好相反,凡是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的就反对,见权威就对抗,这是典型的叛逆期心智模式。
是否经历了悲惨就一定要报复?心理就一定会扭曲?其实不是。几年前发生过有一个真实的事件证明了这点。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准备入室盗窃德国人方普一家,盗窃过程中被方普先生及太太发现了。这4个青年由于恐慌,失手杀害了普方一家四口,包括两个小孩。
普方先生母亲从德国赶到中国后,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因为她发现这人还是孩子,他们会犯罪,是因为没有收过良好教育,所以没有工作,对生活失去希望。
就在那年11月,居住在南京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了协会专门纪念方普一家,这个协会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到今天已经持续了续了10年。普方协会现任主席说:“如果你自己有个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就有了自己的未来和机会。有机会的话,人就不会想去做坏事,他会做好事,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
这是一个由悲剧引发了使命感的故事,这群可敬的德国人,是一群真正完成了“成熟期”的人。
“汉奸模式”可以避免吗?
如果一个教育体系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我们的社会只会出现一批又一批掌握着尖端知识的“汉奸”!人格,就像人体的骨架,有了骨架肉身才能有所依附,才能形成一幅好身板。人格,也是思想的骨架,没有这副“骨架”,知识和技能有可能成为邪恶的帮凶,学得越多,人品越差。
如果你也有子女,除了知识教育,你更应该重视孩子心智模式的教育,让他能够在适当的年龄完成应有的心理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们建立起自尊与自信的人格特质,从人格上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名“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更不会成为一个“受害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汉奸模式”,不要恐慌,你仍然有机会再次成长起来,而且成长是你唯一的方向。当你无助的时候,停止抱怨,多想一想自己能做点什么,如何改变现在这种情况,能够让你身处的这个“组织”变得更好。
真心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开始重视知识之外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迫害,哪来伤害?其实,每个“受害者”(汉奸)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愿这世上每个人,都能被温柔地相待。
我的受害者和建设者模式:
早晨,儿子起不来,不想去上篮球课,原因是前一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出门和朋友吃饭,很晚才回来。
外婆对此很不能接受,要求孩子马上去上课。我希望把各种选择带来的结果告知儿子,让他自己做选择。 外婆对我的处理方式很不满,转而指责我和儿子,觉得我这样做把孩子惯坏了。先生可能感受到了这种挫败感,也严厉的对我说出他对孩子教育其他方面的不满。我感觉受到大家的指责,充满了挫败感,觉得委屈和愤怒,受害者模式开启。
我向朋友求助,受同修朋友的启发,带着孩子出门选择庆祝,庆祝自己可以五十天的时间带领班级四十多位同学,将七百多页的《心理学导论》读完,一边吃大餐一边和孩子分享点滴积累的喜悦经验,我和孩子感受很好。餐后还买了好吃的面包拿回家分享给大家。谢谢朋友的建议,让我可以回到建设者模式,积极想办法,既可以保护好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又可以让孩子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7.9看见你的不知感恩模式
如果想获得更多,从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开始,如果抱怨那么连现在拥有的就会失去。
有的人似乎轻轻松松就能得到高薪,得到美满的婚姻;而有的人忙忙碌碌,苦苦挣扎却所得甚少。当然,这有社会制度以及资源分配等客观原因,但我想和大家探讨心理方面的因素。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它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没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残酷,但反映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原理叫"意之所在,能量随来"。就是一个人的焦点在哪里,他的注意力就在哪里;他的精力在哪里,他的收获就在哪里,人生也就在哪里。
就像电脑里的文件夹,你会把与文件夹名字相符的内容放进去。如果你把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没用",你收集的一定是一些没用的东西。相反,如果你建了一个名为"有用"的文件夹,你自然会收集对你有用的内容。
我相信很多女士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怀孕时,你会发现周围又很多孕妇。其实并不是当时怀孕的人特别多,只是因为你怀孕,所以你会特别关注那些怀孕的女士而已。
你专注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你不想要一个东西时,其实也是一种专注。比如,我现在跟你说,"请你不要想白猫",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没错,是一只白猫。
我不是让你不要去想白猫吗?为什么你偏偏想到了白猫?有趣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越害怕失败就越失败的原因,因为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精力就会在哪里。
一个成功的商人自然会发现赚钱的机会,而一个闹离婚的男人,他的眼中伴侣自然一无是处,面目可憎。
"马太福音"故事中的第三位仆人,看起来他是在用心保护财富,其实他聚焦的正是"害怕失去",当他的焦点在"失去"时,他自然会失去。
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我想,这也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的原因吧。
怎么才能得到更多?
根据上面的原理,要得到更多,最好是把焦点放在那些我们想要的事情上。
可是,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聚焦于负面是人类的本能。
丛林社会,那些把焦点放在危险和不足的人更容易活下来,当我们聚焦于危险和不足,就会神经紧张,对周围保持充分的警觉,这样更有利于发现危险存活下来。我们之所以活到现在,正是因为我们的基因里进化出了这样的程序。
可是,我们今天已经没有生活在丛林年代了,原来帮助过我们度过一次次危险的程序,已经成了今天生活的障碍。
生存,聚焦于危险和不足,会让人紧张、焦虑;生活,聚焦于当下和拥有,让人轻松、愉悦。如何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显然,是要从求生存的状态中出来,慢慢学会生活。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训练可以让我们做到这一点吗?似乎有点困难。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提升我们生存能力的,包括智力的提升。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越来越聪明。然后,当你聪明时,和你同时代的人也同样聪明。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处于资源不足的状态,要获得更多,必须与他人竞争。然而智力上的竞争通常只会激化矛盾,增加焦虑。看看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我们就会清楚这种竞争的代价有多惨重。
既然求生存的智力无法让我们获得更多和生活得更好,那怎么办呢?
从意识入手。
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核心内容。智力帮助我们生存,而意识是一种感受生活的能力。
面对同一个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最坏的时代;面对同一个人,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她看着你一笑,你只觉人生像一朵花满满的开放了。"
但有人会觉得:"跟这样的人相处,简直糟糕透顶"。天堂地狱一念之间,这一念无关智力与对错,只关乎个人的感觉与意识。
有时候无需提升智力,甚至无需提升你的技能,只需转换一下意识,就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包括物质和精神。
转换意识的两种方法
1.感恩
感恩是一种最好的意识转换方法。当你开始感谢你已拥有的,而不是抱怨你所没有得到的,你的焦点也会在那一刻发生转移,无意识中你就关闭了"无用"的文件夹,打开了一个"有用"的文件夹。假以时日,有用的东西自然会越来越多。
当你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你不仅会看到人间的真善美,还会吸引到更多愿意帮助你的人和机会。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因为你的感恩心生喜悦,从而为你提供更多的帮助与资源——你得到的当然会越来越多。
相反,当你抱怨时,你原本拥有的也会失去。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去帮助那些抱怨自己的人呢?
要得到更多,我们可以试试从感恩拥有的一切开始。感谢现在拥有的一切!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表达真诚的感谢,特别是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无关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种高能量意识形态。
2.建立种子意识
让拥有的变成种子,才能生生不息。就像农民那样,把收获的果实留一些做种子,来年才会有更好的收成。这也是"马太效应"中主人为什么会给第一位仆人更多的原因,因为他能够让财富变成种子,长出更多的财富。
省钱不会变得更有钱,同样,吝啬爱也不会让你得到爱;只有把钱变成种子,把爱传出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因为只有钱才能生钱,爱才能引发爱。
有人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其实有一个前提,你面对的是最爱你的妈妈,除了妈妈,我想没有人喜欢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孩——何况你早已不再是小孩了。
如果一个人依旧像不懂事的孩子那样,处处会抱怨,只会让身边的人心生厌烦,远之弃之。一个不被身边人接近的人,如何让财富和机会接近呢?
但愿有更多人开始关注到意识转变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心理学。感谢你读完这篇文章,愿你从此以后越来越富足。
7.16看见你在证明什么
有的人似乎轻轻松松就能得到高薪,得到美满的婚姻;而有的人忙忙碌碌,苦苦挣扎却所得甚少。当然,这有社会制度以及资源分配等客观原因,但我想和大家探讨心理方面的因素。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它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没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残酷,但反映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原理叫"意之所在,能量随来"。就是一个人的焦点在哪里,他的注意力就在哪里;他的精力在哪里,他的收获就在哪里,人生也就在哪里。
就像电脑里的文件夹,你会把与文件夹名字相符的内容放进去。如果你把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没用",你收集的一定是一些没用的东西。相反,如果你建了一个名为"有用"的文件夹,你自然会收集对你有用的内容。
我相信很多女士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怀孕时,你会发现周围又很多孕妇。其实并不是当时怀孕的人特别多,只是因为你怀孕,所以你会特别关注那些怀孕的女士而已。
你专注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你不想要一个东西时,其实也是一种专注。比如,我现在跟你说,"请你不要想白猫",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没错,是一只白猫。
我不是让你不要去想白猫吗?为什么你偏偏想到了白猫?有趣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越害怕失败就越失败的原因,因为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精力就会在哪里。
一个成功的商人自然会发现赚钱的机会,而一个闹离婚的男人,他的眼中伴侣自然一无是处,面目可憎。
"马太福音"故事中的第三位仆人,看起来他是在用心保护财富,其实他聚焦的正是"害怕失去",当他的焦点在"失去"时,他自然会失去。
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我想,这也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的原因吧。
怎么才能得到更多?
根据上面的原理,要得到更多,最好是把焦点放在那些我们想要的事情上。
可是,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聚焦于负面是人类的本能。
丛林社会,那些把焦点放在危险和不足的人更容易活下来,当我们聚焦于危险和不足,就会神经紧张,对周围保持充分的警觉,这样更有利于发现危险存活下来。我们之所以活到现在,正是因为我们的基因里进化出了这样的程序。
可是,我们今天已经没有生活在丛林年代了,原来帮助过我们度过一次次危险的程序,已经成了今天生活的障碍。
生存,聚焦于危险和不足,会让人紧张、焦虑;生活,聚焦于当下和拥有,让人轻松、愉悦。如何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显然,是要从求生存的状态中出来,慢慢学会生活。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训练可以让我们做到这一点吗?似乎有点困难。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提升我们生存能力的,包括智力的提升。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越来越聪明。然后,当你聪明时,和你同时代的人也同样聪明。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处于资源不足的状态,要获得更多,必须与他人竞争。然而智力上的竞争通常只会激化矛盾,增加焦虑。看看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我们就会清楚这种竞争的代价有多惨重。
既然求生存的智力无法让我们获得更多和生活得更好,那怎么办呢?
从意识入手。
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核心内容。智力帮助我们生存,而意识是一种感受生活的能力。
面对同一个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最坏的时代;面对同一个人,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她看着你一笑,你只觉人生像一朵花满满的开放了。"
但有人会觉得:"跟这样的人相处,简直糟糕透顶"。天堂地狱一念之间,这一念无关智力与对错,只关乎个人的感觉与意识。
有时候无需提升智力,甚至无需提升你的技能,只需转换一下意识,就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包括物质和精神。
转换意识的两种方法
1.感恩
感恩是一种最好的意识转换方法。当你开始感谢你已拥有的,而不是抱怨你所没有得到的,你的焦点也会在那一刻发生转移,无意识中你就关闭了"无用"的文件夹,打开了一个"有用"的文件夹。假以时日,有用的东西自然会越来越多。
当你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你不仅会看到人间的真善美,还会吸引到更多愿意帮助你的人和机会。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因为你的感恩心生喜悦,从而为你提供更多的帮助与资源——你得到的当然会越来越多。
相反,当你抱怨时,你原本拥有的也会失去。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去帮助那些抱怨自己的人呢?
要得到更多,我们可以试试从感恩拥有的一切开始。感谢现在拥有的一切!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表达真诚的感谢,特别是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无关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种高能量意识形态。
2.建立种子意识
让拥有的变成种子,才能生生不息。就像农民那样,把收获的果实留一些做种子,来年才会有更好的收成。这也是"马太效应"中主人为什么会给第一位仆人更多的原因,因为他能够让财富变成种子,长出更多的财富。
省钱不会变得更有钱,同样,吝啬爱也不会让你得到爱;只有把钱变成种子,把爱传出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因为只有钱才能生钱,爱才能引发爱。
有人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其实有一个前提,你面对的是最爱你的妈妈,除了妈妈,我想没有人喜欢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孩——何况你早已不再是小孩了。
如果一个人依旧像不懂事的孩子那样,处处会抱怨,只会让身边的人心生厌烦,远之弃之。一个不被身边人接近的人,如何让财富和机会接近呢?
但愿有更多人开始关注到意识转变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心理学。感谢你读完这篇文章,愿你从此以后越来越富足。
《论语》
有一次,颜回看到一个卖书的人和买布的人吵架。买布的人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加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啦。别吵了”。买布的人指着颜回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只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说:“我把脑袋给你。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想;三八二十四才对呀?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他只好把帽子给了买布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这时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颜回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庄子》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是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有效果pk有道理
“正因为你对了,所以你就错了。”很多时候,当我们在跟人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赢了道理,但是我们恰恰输了关系。所以究竟是关系重要还是对错重要呢?
可是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对错,忘记了效果呢?很简单,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要证明自己,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会认为自己的价值不够,所以我们才要证明自己。
我证明自己的模式:
前几天,老妈拿上她微信群里的信息给我看,说是办理信用卡,只需要交还利息。老妈觉得很划算,让我了解一下。对于她这个微信群我早有意见,加之之前老妈有几次上当受骗的经历,所以我一看就没好气,气哼哼地说这都是假的,并搬出证据证明自己。
我和老妈之间,这样证明自己的事情有很多次,每次我都觉得自己特有道理,每次我都很气为什么我这么有道理,老妈却不愿相信我?每次我俩都搞得不欢而散。
我在向妈妈证明什么呢?证明自己聪明睿智,不贪图便宜,懂得很多。可我越是这样证明自己,岂不是在说我妈很笨,很爱占便宜,知道的太少,太傻太天真吗?谁又愿意被这样认为呢?大家都要证明自己对,关系也越来越抵触。在着急证明自己的背后,我有着深深地担忧和不信任,害怕妈妈上当受骗,希望纠正她的错误认知,企图改变他人,结果适得其反。
妈妈是我修正自我最好的境,理解她,相信她,下次我会说“妈,我相信你有智慧可以辨别真伪。”
昨晚,妈妈带我儿子去邻居家玩,回来后,皱着眉头,气哼哼,进门就数落,“以后要控制他饮食,不要给他做炒米。上了一年学前班,拼音拼读反而比人家慢那么多,还有写字,还有背诗......”
以前我看到听到妈妈这样的表情和话语,感觉都是责备,很不舒服,结果就是大吵一架。现在能够看到妈妈焦虑背后的恐慌和对孩子的爱,我无须证明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从不敢懈怠,无须证明自己是对的,她是错的。只需要安抚老妈,帮助她合理化一下就好,“老妈,你说的都对,发现的及时,没问题的,这只是说明我们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放心,一切都很好。”化解她的焦虑和恐慌,帮助她回到平和之中。
7.23看见你的沟通模式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真正的沟通包含以下几个重要元素:
1、思想的传递与反馈;
2、感情的传递与反馈;
3、在传递与反馈中寻求能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的部分;
4、在过程中保持感情的通畅。
满足上述四个元素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具体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看到并接纳对方的感受;
2、表达自己的感受;
3、听到对方的观点,从对方的观点中发现对方的深层需求,尽自己的能力满足对方的需求;
4、表达自己的观点与需求,邀请对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求;
5、在双方的需求都坦诚呈现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可以达成一致的地方。
上述1、2步可以让情感传递、反馈并保持通畅,3、4、5步可以让彼此的观点和需求更加明朗,最后寻求可以达成一致的部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沟通是双方的,如果只顾达成自己的目的,很容易就会变成操控。
7.39分清“操控”与“控制”
控制”是汉语词汇,是指掌握住对方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用在人际关系中,控制分好的控制和坏的控制,对于一些为了维护大众利益而定下的法律、法规、制度,避免个体超出规定的范围,从而让人们生活在一种约定的秩序中,这种控制是好的控制,比如马路上的红绿灯,当有人违反时,需要有交通执法人员对其控制。
如果为了控制者个人意愿,对另一个人采取控制手段,使用某种力量让受控制者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这种控制是坏的控制,我们把这种控制称为“操控”会更加准确。比如,父母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工作,甚至配偶,伴侣之间一方强迫另一方去做对方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些都是典型的操控,这样的操控会严重破坏人际关系,让操控与被操控双方陷入痛苦的状态中。
好的控制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坏的控制(也就是操控)会让人苦不堪言,这两种控制在通常情况下很容易混淆,所以,人们一听到控制就会恐惧,因为马上就会想到被操控,没有人愿意被操控。我也相信没有人愿意活在完全没有安全保障的世界中,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被一些保障大众利益的制度所控制的,只是不愿意被操控。
为什么人们害怕被控制?就算是好的控制也不愿意接受?更有甚者还会刻意去破坏制度和规则,难道他们天生是坏人吗?当然,从心理学来看人无所谓好人或坏人,只有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他们成长的时候,特别是在自我形成的阶段,曾经被身边的人操控。操控是一种让人丧失自我的行为,为了摆脱操控,孩子会与操控者抗争,在抗争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因为无力而放弃,从此变成任人摆弄的木偶,过上唯唯诺诺的人生;而另一些人则坚持抗争,甚至成为了一种习惯,变成为了抗争而抗争……
追求自由没有错,以自由之名与控制抗争时,请区分你所抗争的是好的控制还是坏的操控。如果为了所谓的自由而无视保障我们生活质量的制度,那也许是你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一种抗争的习惯,或者是一种对压力的逃避。企业有企业的规则,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则需要遵守,不管你逃到哪里,你总在某些规则的控制中,与其逃避,不如去顺应规则,与道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