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跨越76年的公德教育

跨越76年的公德教育

作者: 鶑鵅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15:29 被阅读76次

    2018年,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提出希望今天的德育加上“公德”这样的字眼。因为2018年的几次重大恶性事件表明,一个人的不文明和缺乏公德,其杀伤力可以让一辆载着乘客的公共汽车开向江里头,最后消逝生命。

    其实关于公德问题,早在1942年7月20日,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就提出过。他说,我们要建筑人格长城,其基础就是道德。道德分公德和私德两个方面。

    “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及到公德,维护公德。如果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那么这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的。否则,其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除非把不顾公德的分子清除出这个集体,这个集体才有转向新生机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碍公德的,没有做的即打定决心不做,已经开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主要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齐心全力来祝他成功。”

    公德离不开私德。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必然有一种高贵的品德表现出来。

    公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公共道德。”为什么要培养人的公德?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公共空间和公共事情越来越多,公民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公民建立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秩序、与公众合理交往,爱护公共环境,参与公共政治。我们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的公德是立德树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对公德的要求?有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公德意识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在熟人社会里的肝胆相照。有公德意识的人即便身居陌生人世界,依然把公共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陌生人当成亲人来关注,视社会人为与我有关的人。这样才能守住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

    公德心除了有民族灵魂还需要有国际视野。这样培养的公民是世界公民,其道德境界不仅表现在具有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还有人类意识,其境界有升华到审美境界或者天地境界的潜质。

    当然这绝不是要教育对象做圣人,公民只要做好平常人所做的事,保持良好的私德,同时自觉地,在觉悟状态下做有利于公共秩序,关照到公共利益的事情就好。普通公民保持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都是遵守社会公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其实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培养。但是1942到2018,横跨76年,从陶行知到白岩松,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在强调公德,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需要继续努力,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跨越76年的公德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l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