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想“以人为镜”?你得先找个靠谱的“镜子”

想“以人为镜”?你得先找个靠谱的“镜子”

作者: 小飞侠喵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16:42 被阅读0次

    01-

    刷微博,看到标题为“成为韩国小姐后,她却被网友嘲笑到怀疑人生了”的故事。

    身材匀称面容姣好的金秀珉

    2018年为了“增加历练”却误打误撞拿到冠军的韩国小姐金秀珉,在获奖后受到了网友的群嘲——身高173cm,体重58.9kg,身材匀称的她,被看多了ps照片和听多了明星们不太合理的体重的韩国网友嘲笑说“太胖了。”

    除了身材之外,还有对其相貌的吐槽:“讲真,我姐都比她好看。”“这样子也太普通了吧……这都能成韩国小姐?”“她根本没有美到可以代表韩国吧?”甚至还有网友推测她是走后门评上的。

    这些言论让金秀珉很受伤,开始后悔自己参选的决定,甚至一度将自己的ins设为私密模式。

    好在,金秀珉的人格还算是比较稳固,因此没有轻易地被网友的意见所裹挟。

    调整心态后,她慢慢意识到,“这根本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审美出了问题。”于是,她开始坦然面对所收到的嘲讽,并直言“我正好可以通过它(韩国小姐这个称号)来重新定义什么是美,让韩国社会对美的标准能更健康,更多元化。”

    02-

    金秀珉的故事,让我想起另一个关于相貌的故事。

    有个美丽的小女孩,和父亲相依为命。女孩家中有一面魔镜,她很喜欢去照那面镜子:漂亮的脸庞,美丽的头发,华丽的服饰……

    父亲离家上战场前,告诫她说不能在这面镜子前久待。女孩答应了。

    但在父亲离家的日子里,每次女孩外出去村子里打水的时候,都会听见有人在议论她,说她长得真丑。女孩很在意自己的长相,于是每次听到这种议论回家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照镜子。刚开始的时候,她看到镜子里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美丽的样子,她放心了。

    但随着外出的增加,她听到的议论也一次次地强化着她的怀疑。于是,慢慢地,她在镜子面前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长……终于有一天,她看到的不再是那个青春靓丽的姑娘,而是一个又矮又胖,头发凌乱,牙齿黑黄,衣衫褴褛的恐怖的丑姑娘……

    故事的结尾,女孩的父亲于两天后回到了家。当他无法唤醒躺在地上的女儿,并看见了镜子里那个面目丑陋并声称是她女儿的“怪物”时,他明白了——女孩儿在镜子前待得太久,所以镜子照出的并非她的本来面目,而是镜子想让她成为的样子。

    因为过于依赖和相信镜子,女孩儿被永远地困在了镜子里。

    03-

    自我意识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镜像效应”: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这一效应来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的“镜中我”理论。所谓“镜中我”,就是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对于金秀珉来说,韩国网友们对她的评价,就是一面面“镜子”。而那些对小女孩的相貌指指点点的人们,则是小女孩印证自己容貌的“镜子”。

    金秀珉和小女孩的故事,看起来毫不相关,但其实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面对“镜子”,我们是完全地认同它所反映的镜像,还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显然,小女孩儿选择了前者,而韩国小姐金秀珉,选择了后者。

    04-

    如果说由婴儿时期与父母之互动及后期自我体验共同构建的自我认知是根基,那么,我们对待他人评价时的态度,则很有可能加固或者破坏这个根基。

    在金秀珉的故事中,她虽然知道“自己并不胖也不丑”,但因为负面评论看多了,她的自信开始动摇,渐渐变得没有安全感,“甚至不想再社交了。”
    因为他人的负面评价而导致的自我怀疑,使得金秀珉对自己并不胖并不丑的认知发生了动摇。

    但能被评为韩国小姐,即使有网友对其表达了否定,也可以想见肯定也有另外一部分为数不少的网友表达对她的支持。
    因此,金秀珉逐渐动摇的认知根基,在这部分支持者的正面反馈和她自己足够强大的独立判断能力的支撑下,逐渐稳定了下来,并且在其意识到“这根本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审美出了问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

    相比之下,被镜子困住的小女孩则没有这般幸运了。

    魔镜最初照映出的,可能是小女孩本来的面貌,也可能是她理想中的自己(如果是的话,那说明在生命的初期,爸爸给予了小女孩很多的爱和肯定,才使其形成了“我是足够美好的”自我认知)。

    魔镜,其实就是小女孩的自我认知。

    最初,她还能凭借着小时建立起的“我足够美好”的认知来抵御外面那些嘲讽,即,具有破坏性的“镜子”影像。但听的次数多了,她的自信开始动摇。遗憾的是,当相依为命的爸爸去了战场,在面对他人一次次的负面评价时,家中再无他人能够给予她支持。于是,她只能通过在镜子面前越待越长以试图强化自己早年形成的自我认知。

    可是她越在乎、越抗拒他人的评价, 不知不觉中也就越认同了这些评价。
    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变成了,‘’镜子想让她成为的样子。”


    05-

    我们的一生中,会碰到无数的“镜子”——在所有的关系里,与我们发生互动的一方,都是塑造、反映、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的“镜子”。

    按照库利的理论,“镜像自我“有三方面要素:

    1、我以为别人看到我什么;这并不一定就是别人真的看到我这些什么,而是我以为他看到的。
    2、我以为别人看到我的这些什么后会有什么想法;这也并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为他有的想法。
    3、我对我以为的别人的想法有什么想法。

    所以,这些“镜子”,一方面反映着他人眼里我们的样子,同时也照映出,我们是如何通过他人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知的。

    因此,如何通过“镜子”来更好地认识自己,而非一味地认同“镜子”最后困于其中无法自拔,是每个希望自我负责的人,都应该学习的功课。


    06-

    想要获得更加真实稳固的自我认知,避免跌进不良“镜子”挖下的坑,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练习:

    ☆ 尊重自我体验,强化积极认知

    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在《身体从未忘记 》一书中说:如果你和你的内在体验联系得很好,你相信你的内在体验是正确的,你就会觉得你很好地掌控着你的身体、你的感觉和你自己。

    因此,尽管他人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但我们自我认知的根基,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体验——这也是最为真实可靠的。

    当我们的体验与他人的评价相悖时,我们要尊重自我感受。比如,当“你发现忘记给丈夫准备他吃饭一定要用的木勺时,很自然地立刻弹起去厨房换木勺”这一行为,被他人评判为“卑微”时,你要做的,不是立马批判自己或者丈夫,而是体会你在完成这个动作时的感受。如果你是充满爱意且享受其中的,那么,你要肯定自己,这么做是对的。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在看似为丈夫服务的这一过程中,你体验着多么强烈的价值和幸福感。

    ☆ 珍惜好“镜子”,漠视坏“镜子”

    与仅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镜子来说,“人”这面“镜子”最大的特点在于,ta本身就带着一定的认知模式,要做到完全客观,并不太现实。

    人都需要正反馈。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能更多地映照出我们美好一面的人,可谓好“镜子”,而总是习惯于给予负面反馈的,则是坏“镜子”。

    因为受到“要努力做个人人都喜欢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等观念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在面对否定、打击时,第一时间检讨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如果这面镜子只是在特定的事情上,对你有所否定,那么,也许确实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好”,需要加以改进。

    但如果这面“镜子”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甚至360°无死角地让你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差劲,那么无疑问题不在于你而在这面“镜子”——ta本身沾满了灰尘,所反映的镜像,是失真的。此时,若你认同了ta的映照,则会被困其中丧失自我。
    面对这样的坏“镜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漠视并远离ta。我们需要很清醒地认识到“那不是真正的我”,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面对其否定、嘲讽甚至诋毁时,不至于乱了阵脚直接缴械投降。

    ☆ 增强身心敏感度,提升辨别能力 

    如果,我们并未有幸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在心中播下“我足够好”的种子。甚至,来自他们的否定和怀疑让我们以为,自己生来是有缺陷的。那么,我们关于自我认知的根基,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这时,我们会误认为好“镜子”是失真的,而坏“镜子”才是真实可信的。

    但这并非事实。
    我们更容易认同坏“镜子”,其实只是因为我们熟悉了被否定、被怀疑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改变, 就需要从根本上来做些调整。

    ① 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加强与身心的链接,让自己逐渐有感受“美好”的能力;
    ② 我们可以主动去寻找有共同爱好或梦想的群体以获得支持,通过创造亲身体验来改变自我怀疑的思维模式;
    ③ 我们要学着分辨什么才是好的“镜子”,并尝试接纳(而非否定)那些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美好之处的“镜子”;
    ④ 尝试正面思维,努力把自己变成一面好“镜子”——先散发光芒,再吸引光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以人为镜”?你得先找个靠谱的“镜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lv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