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
“怀才不遇”是种病,得治!怎么治?

“怀才不遇”是种病,得治!怎么治?

作者: 云学堂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14:43 被阅读45次

导读:身在职场,总有那么一些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摆出一副“不得志”的样子,总盼着天上掉下个三顾茅庐的“刘备”......

来源:云学堂原创

2362字 | 6分钟阅读

最近有篇文章专门评价这种自我感觉“怀才不遇”的人,其实,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怀才不遇。怀才不遇不过是你自己的“自以为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本事。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一个人只要认真努力地做,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倘若你有真本事,那么一定会得到领导的重用。

然后此文被疯狂地转发朋友圈,许多“自以为是”的不得志的人,就这样突然间被硬生生地打脸了,好扎心啊!!

“怀才不遇”,是个人有病

该篇文章指出的是个人认知问题,说明的是心理学上的某种普遍现象,自以为是,过高的评价自己,往往是自我认知偏差所致,事实上,你原本没有你以为的那么有才!

其实,关于个人方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不懂得识别和把握机会“秀”出你自己。

说到这一点,堂姐回想起了十年前的一段职业经历:

当时堂姐于2006年7月《人力资源管理》创刊时入职,做编辑记者,每月的工作就是跟行业专家,HRD等约稿,或是做采访、写文章。这就需要认识更多的行业资深人士,于是,但凡有得知哪里有行业活动,管理论坛都去参加,不为车马费,只为不断地学习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行业人脉资源。

后来在2007年7月,我独自策划了两届“人力资源公益论坛”,每场活动都是近200人,都是自己邀约演讲嘉宾和来宾,自己找合作公司赞助场地,自己主持论坛,而且整个活动是零成本举办,得到了领导和来宾的普遍认可(当时这种活动刚兴起,所以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也因为这个活动,堂姐被北大纵横的老总王璞相中,欲挖我过去做活动,但后来因故没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因为这个活动,成就了另一个人的职业人生,那就是HRbar创始人之一刘建华,当时他还在迪信通任HRD,我邀请他在论坛上做了一个“绩效管理的软硬兼施”的主题分享,讲得不错,因此得到了一个做讲师经纪的听众的认可,从此为他打开了通往讲师的大门,之后不到一年,也就是2008年,他联合几位资深HRD共同创办了“HRbar人力资源学院”。

如今十年过去了,我选择走了专业路线,从编辑记者一路发展,做了杂志主编,直到去年转型新媒体主编,虽有些波折,但也算如愿以偿。而刘建华经营的HRbar也干得好好的,而且在业内也有了不错的知名度。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关键是你得把你的才华寻找合适的机会和平台释放出来。就像上个月我写的“快递小哥”获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事,如果你真的有才,得经常拿出来晾凉,不然会憋久了会发霉的~~~~

说真的,堂姐讲完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后,更是近乎完全认同了文章所说的这个理论,但作为工科出身的主编,思维还是要有严谨性的,凡事都不能太绝对!

“怀才不遇”,是公司或上司有病

有才的人,确实也是需要施展的机会和平台的,这就需要得到企业或上级的认可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就像诸葛亮有幸遇见了刘备,张晓龙有幸遇见了马化腾,杨元庆有幸遇见了柳传志一样。

一个人才能否“亮剑”,其中伯乐的作用也很关键!

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的幸运,能遇到懂得识才、包容、量才为用的上司。所以,在企业内部总会有那么一些有点才的人,因为所在岗位限制,确实有哪方面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从而被领导忽略了。还有那么一类人,是他平时只擅长做事,但却不擅长跟领导“邀功”,也往往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甚至可能被他人代领了“功劳”。

常听说有些原本身在国企、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因不甘于被体制所束缚,不甘心被埋没,选择下海创业之后,做得有声有色,或是转型到民企后,发展得顺风顺水。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环境的不匹配,企业没能给有才之人创造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怀才不遇”,这病该怎么治?

那么,如何让那些真的“怀才不遇”的人才,幸运地遇到“伯乐”,得到领导的重用和赏识?

首先是通过多种人才测评工具来协助我们发现有潜质的人才,然后通过好的管理机制、激励文化和赋能平台,不断地激发出人才的潜能和创造力。

那么,如何帮员工建立客观清晰的自我认知呢?如何发现一个人具有哪方面的潜能?

堂姐建议,可以选取多种人才测评工具组合来进行应用,充分发掘被测者的多种潜在特质,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发展之策。

近日,云学堂隆重推出“全流程一站式人才测评服务”,为客户提供来自全球的多种测评工具组合,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管理场景,人才选拨、人才配置、人才发展,人才开发、人才激励,帮助企业提升在人才的选、用、育、留方面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一对一进行人才测评的结果,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在目标职位上的工作潜力,或是更有目的地发展其相关能力。让那些真正“怀才不遇”的人能够为我们所用,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创造出色的业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才不遇”是种病,得治!怎么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mb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