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流沙河《理想》
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公益。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公益组织,我接触到很多大学生,也看到很多在一线公益人的状态,更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上的边缘人群。从我的工作经历和我接触过的一直做志愿者的大学生,我发现这群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更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理想与抱负更远大。
我在高中的时候历史故事和名人大家的小传看的多了,跟喜欢传统文化,就想着要好好学习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范仲淹的那句“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我对医学有着深深的向往,高考结束了我才清楚的知道我的水平也仅能摸摸医学的衣角,所以报志愿的时候去了医学专科院校去学中药制药。
和大多数进入大学的同学一样,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医学院校虽然课程多,闲暇时间少,但是跟高中相比还是轻松很多。(当然,快考试的时候就一点都不轻松了。)
刚进入大学的我一直沉浸在高考失落的挫败中,第一年过得浑浑噩噩,第二年适应现了没想到却要为实习工作做准备了。所以从进入大学到后来的本科毕业那几年一直在上课、实习、为进入社会忙碌着,理想呀,什么理想抱负早都不知哪里去了。
在无头苍蝇似的乱跑乱撞了几年之后,我找到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我有幸进入一家公益组织做全职的公益人(可能是我太孤陋寡闻了,都21世纪了,我竟不知道有全职可以拿薪水的公益行业从业者)。哪里让我对公益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也让我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潜能,也发现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激发出来的青年人特有的对社会的担当。
我们组织的公益主要是为困境家庭的青少年儿童和城市中的残障人士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因为各种原因学习处境困难的儿童和家长,我们会与不同程度残疾的老老少少接触,通过入户走访,我们能真切的看到他们的的生活现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心态。我们会为他们的艰难的生活感到心酸而落泪,也会被他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跟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我们都是一样的孩子,一样的生命,没想到因为出生的家庭不同,有的人在大把挥霍浪费,而有的人竟然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这差距与公平不公平无关,在这个世界上有些时候是靠运气的。想起以往生活中的我总是自怨自艾,这么一对比就发现我以前真的活的太狭隘、太矫情了。
在公益组织工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反思自己以前的种种,反思未来应该怎么走。说不清为什么,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志愿服务结束以后参加活动的人都会在一起开个分享会,一是为了总结服务中的问题优化服务,二是交流一下活动中的感受。因为我是工作人员,所以听到了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后的感受,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下来,大学生们大一刚来的时候都是一群稚气未脱、养尊处优的宝宝,当他们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完全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
这群在志愿服务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太让人惊喜和意外了。惊喜的是短短一两年之间他们就变得如此优秀,意外的是他们身上的无限潜能。他们身上有很多没有被挖掘的能量,如果引导的好,他们真的能改变世界。
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毕业,考研的、工作的、出国的,不管他们在哪,我不管他们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参与志愿服务做公益已经是融入生命里的习惯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走向更大的天地继续发光发热。我们这些人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想过,公益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人们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帮扶,而是精神文化和心理层面的支撑。我发现通过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帮助这样或那样的一类群体。所以我决定提高自己的能力,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参加公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能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大学生群体是未来世界的顶梁柱,他们是美好未来的构建者。
所以,我决定离开公益组织去提升自己,从那以后我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大学生成长有关的。因为这样一段与众不同的工作经历,我坚定了我的理想,我跟庆幸在28岁的年纪我找到了我一生要走的路。
题外话:我是很支持大学生群体做公益的,公益不是慈善,不是怜悯,也不是施舍,它是一种平等对话,是交流。是分享。做公益的人他收获大于付出,快乐多于辛苦。从责任和担当中生出了的理想会生根发芽,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树立远大理想,承担社会责任,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这次疫情中一直在与疫情抗战的人,他们不就是这样吗?因为心中的那份责任与疫情斗争,为恢复美好的生活而坚守工作岗位。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梦想都是伟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