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女性朋友一起吃晚饭。她边夹菜边抱怨她男朋友,“有时候,他不洗澡就上床睡觉,你知道那种感受吗?男人都是这么邋遢的吗?”,我微微皱了以西眉头,说:这个问题你比我更清楚呢。她啜饮着杯中的酸甜果汁,说到:他总是喜欢在厨房对我动手动脚,然后做出来的菜咸了淡了,他还抱怨是我厨艺不佳····。女朋友兀自吐槽着她的烦恼,完全不理会我的皱眉,我不耐烦的表情。晚餐结束后,她愉悦的回家了,我暗自下决心再也不想和女朋友出来吃饭了,起码找到男朋友以前。
女性朋友天南海北的吐槽着她关于他的烦恼,对于我的感受一无所知。
我微微的愁眉,我语气的含糊其辞,我不耐烦的倾听,我看手表的动作···这一切她都浑然不觉。
这种对于他人感受完全忽略,或是一无所知的人,我们称之为“情绪的失聪者。”
情绪失聪者,往往也是述情障碍者,他们无法准确的理解自我感受,更无法觉察到别人的感受,从根本上说,这关联着情绪的协调性,起源于同理心。
同理心是什么?
即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ps 想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体现出同理心的案例呢?
人们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情绪是很少的,情绪更多的是体现在其他信号上。比如声调、姿势、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而且,一般而言,女性的同理心要强于男性。女性更善于学习同理心,更善于调节情绪,更加敏感,与异性的关系更加亲密。这些都是有科学实验依据的。
言语是理性脑的模式,而非言语是情绪脑的模式。
如果一个人说的话与他表现出来的声调、姿势或其他非言语方式不一致,那么他真是的情绪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不在于他说话的内容。
ps 另一种体现就是察言观色。
邻居家的宝宝哭了,狗子走过去,想给他一些玩具。他围着宝团团转,自己开始哭起来了。然后狗子又试图抚摸他的头发,但被推开了,宝宝的哭声渐渐弱下来,恢复了点平静,但狗子仍然很担心宝宝,一只递玩具给宝宝,还轻轻的拍他的头和肩膀。
幼儿对他人情绪不安的敏感性开始呈现出来,这个阶段,有些孩子会比较敏感一些,有些孩子则比较迟钝一些。
9个月大的小明看到另一个宝宝摔倒了,小明的眼泪夺眶而出,爬到妈妈的怀抱里寻求安慰,好像摔到的是他自己。
婴儿的这些行为被称为“动作模仿”,同理心的原始含义就是“动作模仿”。“同理心”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蒂奇纳在20世纪20年代最早使用,蒂奇纳提出,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同情心是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并没有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