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和父亲的故事

我和父亲的故事

作者: 杜永曦 | 来源:发表于2022-09-27 17:24 被阅读0次

    妹妹的文章

    我和我的父亲 2000年12月6日,我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算而今二十一年有余。用我二叔的话说“你们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人,但绝不平凡。” 父亲是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穿戴整齐,拎着他多少年来一直用的帆布书包,书包里是他宝贵的教案,出门去了学校,这是一个周六的早晨,他是一名高中教师,但他此刻是给电大的学生去上课,是教育局聘请他利用周六日给大学的学生讲课。他是很愿意给大学生讲课的,而且他一站到讲台上就投入而兴奋,我后来想,那一刻他一定是讲得太兴奋了,常年的高血压加上那个极其寒冷的呼伦贝尔的寒冬,在讲台上突发脑溢血,当时他身子一歪,马上要倒下,坐在前排的学生上前扶住了他,学生把他扶到讲桌前坐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无法说出话来了,但心里还是明白的,学生给他拿速效救心丸,他摆摆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意思是这里的问题,他最后一次为自己做出了诊断,然后永远地离开了他一生深爱的讲台和他无限留恋的人间!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写点什么,关于我和我的父亲,总是一提笔,太多的画面向我奔涌而来,太深的记忆从内心深处呼啸而出,我无以抵挡,却又怕我不够深厚的文字功底跟不上我如此深厚而复杂的情感。于是我不断地从那里逃出来,我把父亲几十本的文稿诗稿日记,所有的奖状证书整齐地放在我书柜的最隐密处,关好柜门,不去触动,我以为这样就能完全封锁在内心的最深处,只要不去触摸,就会安好。多年以后,我疯狂地喜欢上了心理学,参加各种心灵成长培训,心理专家的疗愈课,试图进入超深度的催眠状态,每一次情绪爆发出来的时候,我知道,碰到了我的按钮一定是和父亲有关!2008年开始接触心理学,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行,十五年了,我终于在一次次地心灵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也疗愈自己!现在,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生命中的所有,接纳了自己,同时,在不同层面一次次更深地理解和解读了我的父亲!我终于可以平静地平淡的坦然地来和自己聊聊我和我的父亲了。 1、深山里出生的又一女孩 一九七二年的腊月,正是深冬最冷的时候,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有一个林场,叫全胜林场,这里大概只有几十户人家,而我就在这个北风呼啸的夜晚出生了,我的出生很顺利,只是当爸爸妈妈看到我又是一女孩时,略有一点失望,因为我上面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姐姐,父母的愿望是再生一个男孩就可以了。听我妈妈说,姥爷告诉她,孩子多了负担太大,一个太少,两个就正好了。妈妈一直不避讳她喜欢男孩,她想要一个男孩,所以我的出生确实是让她有些失望,好在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所以两年后,我的妹妹出生了,后来妈妈和我们讲当时的情景,当看到妹妹也是一女孩时,赌气说,不管她了,她说爸爸很傻信以为真,赶紧抱起孩子,要给孩子喂奶粉。在妈妈的坚持下,又过三年,也就是1977年冬季,我的弟弟终于出生了!此后,我们一家六口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我的记忆里,一家六口人其乐融融地生活是我一生中非常幸福的时光。我从小到大,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幸运,我爸爸总是告诉我们男孩女孩都一样,是平等的,绝对不允许男孩子有什么特殊,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在那个物质极其缺乏的年代,很多人家会把好吃的多分给男孩一些,会更宠爱男孩子。而我们家所有好吃的东东一定要平分成六份,不但是男孩女孩要一样对待,大人孩子也要一样,因为我们都明白,如果不平分,母亲是无论如何不肯吃的,父亲用这样的方法,在我们大家的监督下,“强迫”妈妈不能把自己的一份给孩子!这可能就是我生命的最初对“自由民主平等”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吧,同时也因此从没有对自己是一个女孩而自卑过,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早就根植在我内心的深处了!后来在我做心理咨询时,遇到的女性问题中,有太多女性的创伤都是因为父母固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我才意识到这种思想即使到了现代也一直没有在中国的父母头脑中清除,不仅仅是中国农村。 我出生后,爸爸给我取名叫”杜咏娈”,“咏”歌唱的意思,“娈”美好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歌唱美好”,娈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我对自己的名字一直还是挺满意的,觉得喻意挺好,还有个隐形优势是上学后,如果是新来的老师一般不会提问我,因为大都不认识这个字,念不出来,所以我就不用煎熬被提问的忐忑了。但我一直不知道爸爸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字来做我的名字,直到上小学后,有一次放假去奶奶家玩,写假期作业的时候,正在封面写自己的名字,爷爷过来了,看我写名字,就在一旁不紧不慢地说到,“娈,亦女也,又是一女孩。”我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名字是这么来的,后来在父亲的日记中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当时父亲是取的“姿”字,姿,次女也,但觉得咏姿的读音不是很好,所以改成了“咏娈”。我后来很感叹父亲能把双重含义融于一个字中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让我觉得,父亲对这第二个女孩也是很用心的!而"歌唱美好"的喻意也为我的人生定了基调。 如果说从名字中我看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那下面我要说的这件事,却是我后来得知实情后,差点惊出一身冷汗,虽然大人们说出这件事的时候表情是那么轻松!和我同龄的人应该都能知道,在那个年代,每家都有几个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把一个孩子送给亲戚或者外人抚养都算是挺正常的事。就在我几个月大的时候,我的大姨来我家看我,那时大姨已经结婚几年了,但一直没有孩子,她一看到我的时候,就很喜欢我,和我妈妈说,“这孩子说不上多漂亮,但这五官组合到一起看着甚是可爱”,于是就叫我杜美好!看着看着就动了心思,和母亲商量,“你看你有两个女孩了,那个大的能帮你做些事情,你留下,这个小的就给我吧,我会像亲女儿一样的”,亲姐姐,家境又是很好,妈妈当时也有些动心,但和爸爸一商量,哪知爸爸反应特强烈,一口回绝,“不可能,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养!”妈妈看到父亲这么坚决,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天啊,我这才知道自己差一点命运就被彻底改变了,后来大姨的婚姻几经波折,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算她的人生一帆风顺,对我也很好,学了心理学后的我深知,孩子六岁之前如果不在父母的身边,那孩子的一生都会缺乏安全感,没有人能够取代父母! 2、学医未从医却救了我一命  父亲年轻的时候经历了许多波折,也可以说是磨难吧,学生时代虽然不属于那种努力刻苦学习的孩子,但天资聪慧,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到高中填志愿时四个志愿全部填的高中,为此还被那个善良的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但父亲一心要读高中上大学,所以坚持自己填的志愿,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上了高中,可是却赶上了那个停课劳动的年代,父亲从小体弱多病,但在劳动中却特别积极,拼命式的劳动,以至于累成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学业无法再完成,大学梦也破灭了!后来因为自己常年身体不好,萌生了学医的念头,正好赶上满洲里有一所卫校招生,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文化课成绩没问题,但体检时不合格,不过考试时作文是为什么选择卫校,父亲把自己患病的经历和要一生从医的志向写了出来,也正是这篇文章打动了招生的校长,竟破格录取了他!此后,不知是完全出于他对医学的热爱,还是那时突然的成长,他一改原来的顽劣,开始非常非常地努力学习,不但学习学校老师教的内容,同时自己买了大量的医学书,像书虫一样专研起来,我还记得我家的书架上有很多很古老的医书,有古装的,也有许多繁体字的。卫校毕业,父亲被分配到满洲里市防疫站,可是父亲却一心想去医院治病救人,他固执地认为防疫站不是他的“用武之地”,任性的他不但没有服从分配,连毕业证都没要,直接打行李回家了!这一任性的举动,让父亲在之后的十几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业,按说在那个年代一个读了高中的文化人找工作应该也不是个难事,但父亲因为肺部有结核一直没有治好,所以每次找工作一体检就不行了,没办法,他做了很多的临时工,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命运多牟,其实他也有好几次去学校当老师的机会,可惜的是,每次都被别人顶替了!我后来在他的日记中看到,说每次都说好了让他去学校,最后都被人家安排了自己的亲戚所顶替了,年轻的时候我看到这一段总是想,爸爸怎么命这么不好,直到自己也在社会上工作了许多年以后,再读这段时才有了不同的感悟。 后来父亲终于找到了工作,那就是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当了一名林业工人,因为生存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根本没人愿意去,所以招工时就放宽了条件,父亲在林业工作期间也正是文革开始的时候,受成分影响又经历了很多磨难,直到他31岁的时候,一次偶尔的谈话让一位爱才的领导发现了父亲是个人才,这样父亲被调到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说来也是命运的安排吧,父亲当年学医却没能从医,我不知道当年的他是多么的失落与遗憾,但从我记事起,我就懵懂地知道,我爸爸是一名教师,但爸爸学过医,并且用医学救了我一命,也因此在我们当地的小镇我成了一个奇迹!当时我才两岁半,所以我根本没有记忆,所有的一切都是后来听大人们说的!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总有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来我家看到我的时候,带着惊喜地眼神和我爸爸妈妈说“这就是当年得病的那个孩子?”然后上下打量地看着我说“哎呀,这么大了,”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想证实一下这个当年被爸爸从死神手里救出来的孩子,现在真的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因为在那个年代,许多孩子生病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小儿麻痹症什么的,而我是完全健康的! 听妈妈说,妈妈当时怀我的时候,就是在那个深山老林里,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又正值寒冬,所以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是根本就买不到什么,以至于我出生以后,妈妈连一个鸡蛋都没吃到,可想而知,我一出生就是体质较弱的孩子,妈妈说那时我很爱哭,到我两岁多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三个孩子了,妹妹刚几个月还在吃奶,一天夜里,我半夜起来小便,蹲在便盆上,好半天没起来,就喊了我几声,然后我哭着说,我起不来了,妈妈还以为我困得不愿起来,于是又喊我起来,我还是在哭,妈妈就下地看我,发现我真的起不来了,连忙叫醒了爸爸,到了早晨,我的胳膊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吃饭时小勺都拿不起来,爸爸连忙带我乘坐博林线唯一的一趟火车先到了博克图的奶奶家,然后转车到了哈尔滨,那时哈尔滨算是离小镇最近和最大的城市,哈尔滨儿童医院也是最有名气的,到医院时我的胳膊和双腿几乎都动弹不了,大夫给我进行了全面检查,体温呼吸心跳等完全正常,但这全身几乎不能动,大夫也迷茫了,不知道这是什么病,也无从诊断,于是把我放在了一个病房,就不太管我了,后来听人家说,那个病房的一般就是无法救治的了,爸爸一看,医院也没办法了,怎么办?不能这样等下去啊!于是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我抱到了我二姨奶家(当时她家正好在哈尔滨),自己开始给我救治! 爸爸把自己所有学到的医学知识都用在了我身上,针灸,拔罐,配中药,甚至用了维生素B1超多的正常药量给我服下。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在那个尚未有太多意识的情况下,应该是潜意识里强烈的对生命的渴望,爸爸说我极其配合他,扎针吃药,我一声不哭,难喝的中药一口气就喝下去!是啊,求生的欲望是一种本能,在我后来的人生中,我坚信我身上流着父母和祖辈的血液,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是与生具来的,是在那个时候就爆发出来的,也许这种力量也是感动上天的吧,就这样,我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半个月后,当我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镇里的火车站时,大家简直不敢相信,我是连蹦带跳地跟在爸爸的身后,妈妈抱着妹妹赶到车站来接我,看到我时忍不住泪如雨下。 几年以后,我们镇上一个小孩得了和我症状差不多的病,当然医院也无法确诊,他们找到了我父亲,但父亲不是医生,没有办法给他开药方,只是告诉他如何治疗的过程,可惜的是,那个小孩的病情恶化得太快了,在几个小时内,呼吸迅速衰竭,不幸离开了人世。 3、父亲超前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等我有了记忆的时候,我们家已经从全胜林场搬到了镇里,那时那个小镇叫松岭镇(现在已经改名叫塔尔气镇了),是博林线的终点站。那时爸爸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了,而且在镇上是颇有名望的老师,非常受人尊敬,这一点也是我一上学以后就有了感觉,最初爸爸是因为受聘给当地的小学老师做课外辅导,所以我的小学老师们都特别敬重父亲,而且父亲的教育是出了名的,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的姐姐在学校的出色表现吧,不仅学习好,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还时常是代表学生发言,还是学校的大队长,这一切都让大家归功于我父亲的教育,我那时上学要早些,个子比较小,没有姐姐那么张扬和有名气,但成绩也是很好的,我现在还记得,每次遇到新教我们班的老师,当知道我是杜老师家的孩子时,都是那样一种敬重好感的语气对我说:“你是杜老师家的孩子?”每每这时我都感觉很骄傲似的使劲地“嗯”一下。因为我听到的言外之意是,“杜老师家的孩子学习肯定没问题啊”。上了初中之后,我的老师很多都是爸爸曾经的学生毕业后回到母校当了老师,和父亲成了同事,而随着弟弟妹妹们的上学,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似乎成了一个典范,就是别人口中的“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学习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高考的时候,后来我和妹妹的复读生活,弟弟的青春期叛逆,我不知道父亲在那个时候是否对自己的子女教育也疑惑否定过,但几经波折,几多磨难,最后我们终于在父亲的坚持下都步入了大学的校门,在那个时代,能把四个孩子全部送入大学的父母真的是挺了不起的!) 现在想想父亲那时对我们的教育确实是超前的,而父亲的教育理念也确实是超时代的!当年大家误传说我们家孩子学习好是因为我爸爸在家里给我们辅导,对我们很严厉,其实我知道我父亲从来没在学习上特意地辅导过我们,但在诸多方面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爸爸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都是领着全家人夏天去种地加郊游,秋天我们冒着大雨去找不到路的山林深处采蘑菇,冬天去冰冻的大河上滑冰,在河边架起篝火取暖加野餐,现在回想起来还能闻到喷香的米饭和烤鸡的味道,柴火下面烧土豆,土豆皮焦了,掰开里面却是热气腾腾的,在寒冷的零下三十几度的天气里享受着这热热的美味,最后在燃尽的炭火上烤花生,那一阵阵糊香飘在冰冻的河面上,田野里。夜晚最黑的时候领着孩子们登上五亭山的最高峰,黑黢黢的夜色我们丝毫没有害怕,周围有群山做伴,夜色下笼罩着巨大的森林和渺小的我们,那一刻我们觉得自己是有力量有勇气的。 我真的觉得我享受了同龄孩子没有过的各种体验,同时也享受了同龄孩子没有体验过的那一代父母对孩子的独特的深爱! 现在说父母领孩子去郊游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过来的孩子们,尤其是在一个偏远闭塞的山林小镇,每家都好几个孩子,大家温饱问题几乎都难有保障,有几个父母能考虑到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平衡与享受! 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居住在当地被称为“土二楼”的楼房里,之所以叫土二楼,可能是因为它虽然是楼房,但当时不是集体供暖,而是自己烧炉子取暖的缘故吧,房子是上下两层室内带楼梯的那种“联排别墅”式(一排八户人家),楼下是厨房,还有一个房间白天充当一家人的客厅,晚上是爸爸妈妈的卧室,楼上是两个房间,外面的一间弟弟住,里面的一间是我们姊妹三人的。前面有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带仓房,后面有几米见方的菜园子。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还是非常喜欢那种介于城乡之间的小镇生活,它没有城市的繁华也没有城市的那种高消费,它没有乡村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与思维的局限。小镇的人生活来源大多是公职人员的工薪生活,但单靠微薄的工资其实是没办法养活一大家子人的,所以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首先家家都有小园子,可以种一些随时可以采摘的蔬菜,比如小白菜,水萝卜,胡萝卜,豆角,豌豆,小葱之类的,吃饭之前可以到园子里现拔几颗葱,摘一小盆豆角,纯天然无污染,这是我后来不断向女儿炫耀我们小时候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在离家不远的野外有一片面积大一些的自己开发的田地,一般种冬季可以储存的菜,比如土豆,长白菜,大头菜(卷心菜)。种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平时大人上班孩子上学,所以就剩下周日了(那时还没有双休日),北方的春天是从五月份开始的,大概五月中旬我们开始去种土豆,那是一年中的重大活动。六七八月份会去除草,铲地,背地等,九月中旬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对于别人家来讲,种这么不大不小的一块地可能是不太费劲的,可对于我们家来讲,种地一直是全家人的大事,在我的记忆中周末的主要任务就是去种地,那时我们姊妹三个都是那种特苗条,又没有什么力气的学生,弟弟很小,基本上也做不什么,但每次种地,一定要一家六口人全部出动,别人家一般都起早去地里干活,到中午就回来了。我们家不一样,爸爸让我们周日睡足觉再起床,所以每次都快到中午了我们一家人拉着小推车,带着种地用的工具,除此之外,还带着中午的午餐,水壶等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到了地里,我们每人拿个 工具,我当时感觉那个镐很沉,我几乎拿不动,很费力气地拿起来,再轻轻地刨下去,一会就很累了,但其实根本不出活。尽管如此,我们几个孩子都是在努力地干活,父亲也不惜语言上对我们的夸奖,到最后大部分活都是父母做的,但我们每个孩子都挺有成就感,毕竟费了好大劲啊,最主要的是,一会就到中午了,我们要野餐了!于是,我们在田地附近的小河边大树下铺上一块塑料布,把好吃的(其实就是妈妈自己烙的饼啊,炒的鸡蛋了,馒头大葱了,或者有点自己炸的小果子,买的小麻花那就算改善生活了,不过在野外吃这些,又是劳累之后,就感觉特别好吃)都拿出来摆放在上面,用水壶打一罐山泉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笑,打闹,玩耍,尽享天伦之乐。孩子们玩够了,吃饱喝足,我们又回到地里,继续奋斗,这时候是很有战斗力的,再看那长长的土豆地,觉得很有信心,我们几个干活都是不遗余力的,因为父亲母亲干起活来,都是那种“拼命式”,每次收土豆或白菜装车时,都装的满满的高高的,然后用麻绳使劲绑好,车的旁边再加上几根绳子,爸爸在拉车的中间主舵,妈妈和我们每个人一根绳,在旁边跟着一起向前拉。回来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每次上坡之前我们都先停下来,酝酿一下力气,然后大家一鼓作气把它拉到坡上,再休息一下,一家人共同作战的乐趣消尽了所有的劳累。后来我们几个孩子的做事风格真的是全然照搬了这种干活的模式,一是拼命精神,做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不遗余力。二是遇到困难先调整身心状态,然后再坚持努力,直达目的地。 种地对于那时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父亲教会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种地,当我为人母后不得不研究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父亲的伟大,他从不刻意去培养孩子,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天性去养育孩子! 关于种地还有两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第一件事应该是发生在我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我参加校内的作文竞赛,应该是有主题思想但可以自由命题的作文,于是我以《汗》命题,写了我和父亲一起拉车上坡时是看到父亲的汗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的情景,因为是真情实感,所以写的很好。那时父亲在学校是语文教研组长,所以评选时是大家一起评,最后父亲主要评定名次,虽然试卷是封着的,但从文章中父亲还是认出了是我写的。我记得当时回家后他是这样对我说的,“你的那篇作文写得挺好,按正常评应该是第一,但我是主评,不好给你第一的,只能给你二等奖了”。我没说什么,因为我能理解父亲,而且我并不在意是第一还是第二,我开心的是我的作文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还有一件事,是我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因为快中考了我很着急,总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呢,总想抓紧时间多学一会,可是爸爸却完全不管我的焦虑,到了周末,照样拉着我去地里干活,距离中考就剩一周了,我终于忍不住在去的路上表示了我的不满,和爸爸嘟囔,人家都在家学习呢,我还得来上地干活,还好多东西没复习呢!爸爸听了之后,毫不在意地平淡的说出了让我记了一生的几句话“你不用复习了,你就是少考一科,考上高中也是没问题的。” 我们那时是初中十个班,按成绩分成三个快班七个慢班,高中会录取两个班的人数,大概是百分之二十的升学率,不过我在快班,以我当时的成绩确实考高中没有任何压力,但谁不想多考几分呢,我当时以一个孩子的心里觉得爸爸太不理解我了!后来我以超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高中,应了爸爸那句少考一科也没问题的话。 “相信孩子”在育儿焦虑的今天,真的没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包括我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的心理学,可是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依然没有摆脱掉那种希望你更好的焦虑,也没能做到全然地相信孩子,以至于我的学霸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你就这么不相信我吗”。 4、父亲成了我的老师,陪我走过高考 多少年后,我登上了期许已久的滕王阁,虽然头脑里蹦出的是熟悉的诗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但我望着空自流的滚滚赣江水,在感叹王勃的超众才华,赣江的壮丽景观的同时,我的头脑里无比清晰地呈现的画面是,我的父亲站在讲台上,专注地深情地诵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尤期是读到“孤鹜”两个字时,突出地拉长了声音略带一点怪异的加重语调,这一直让我感觉他在那一刻不仅看到了落霞,孤鹜,水天一色,而且他真切地听到了孤鹜的鸣叫声!他完全地陶醉在那久远的历史与景色之中了。可惜他一生一直没有机会登上滕王阁,不过在他的三尺讲台上他游历了天下美景,并且带领着他的上千名弟子一起神游,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个小镇,绰尔林中是唯一的一所兼有初高中的学校,那时的高考对于小镇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的确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我也是多年以后才明白一个词叫“教育资源不平衡”,在一个尚没有电脑和手机出现的年代,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当然也根本没有书店的存在,我在上高中的时候,高一高二好像只有教科书和每科一本练习册,我平时上课还是比较认真听讲,不过也经常会有看小说或偶尔逃课出去玩的时候,每次考试前突击做练习册上的题,就这样每次的考试成绩还都不错,连我后来最差的物理化学在高一高二时也都是高分,所以在高三分文理班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是所有学过的知识一综合,我的物理28分,化学37分!当然,我的同班同学也可想而知,这就是我们当年高考应届生的命运。在我们学校应届生能考上大学的每届大概也就一两个吧,之后一部分同学选择离开学校去工作了,另一部分选择复读,我们一直叫重读班,重读班有高四,高五,高六甚至到高八的汇聚在一起!学校为了高考成绩,也只能把为数不多的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放在复读班,就这样,我的父亲一直坚守在重读班任教20多年。 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很低,低到我无法接受,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创,父亲没有给我第二个选择,唯一的选择:重读! 那时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支持孩子重读的,一是重读需要费用,二是重读也不一定考上。所以每个进入重读班的孩子都背负了太多沉重的负担,重读班的空气感觉都是凝固的,尤其是每一次模拟之后,按大榜成绩分座位,从前一排拎着书包向后一排走过去的学生,不是怒火,不是气愤,是被压抑得说不出的感觉,都是热血男儿青春年少不服输的年龄,却被困在一纸试卷之中,犹如困兽。 父亲成了我的老师,我才明白他真的是不一样的老师,首先是他的教学方法,他从不在教案本上按每一课去写教案,他的教案在他的心里,在他大量的知识储备的头脑里,何止是一桶水!在他的头脑中是语文的整体框架,而不局限于课本,他整理成语,整理诗词,训练作文,梳理知识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看语文的视野,视野开阔了,见多识广,把知识学活,高考无论怎么出题,都在框架内,让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为语文教师,爸爸有一年完全押中了高考作文题目,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我后来当了老师才深有体悟,“老师有一缸水,才能随便取一瓢水给学生”,父亲读了太多的书,我们家最值钱的就是那一面墙的书籍,是父亲所有的财富,当然也是我们几个孩子的,那时一般人家根本没有课外书,而我在闲暇时随手就拿出一本鲁迅全集,唐诗宋词,所以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学过语文,成绩却一直很好。爸爸一辈子就像一个书虫,在我的印象里,他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在看书,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的其它时间,在电影院开演前的几分钟,在坐火车的时候,任何一个时间,不管什么什么环境,也不管别人怎么看,他都会马上沉浸在书里的世界。 另一点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是,那时大多数老师是在传授知识,而爸爸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他能感受到学生们的感受,尤其是能读懂重读生们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沉重他们的脆弱他们的无助,他们背负自己和家庭命运,他们在奋力挣扎中时而信心十足又时而自我否定,他是一位老师,却又像每一位学生的慈父,抚慰着孩子的的心灵,他能给一个学生的作文评语写得比学生的作文都长!那个时候,学生家长普遍是无法体会和关注到孩子的内心的,所以学生们能在老师这获得心理能量是多么宝贵,父亲就这样不知影响了多少学生的人生!父亲去世多年以后,我们的同学聚会,老乡(上面几届的同学)聚会,基本上都是爸爸的学生,只要提起爸爸,大家除了敬重之外,总是会提起当年是怎样影响着自己的人生,或是父亲课堂上的一句话,或是和学生的一次谈话,或是一篇作文的评语。 做为父亲的女儿,也做为父亲的学生,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我的父亲!感谢那段重读生活,让我更多地享受了父爱,更深地理解了父亲。 后来女儿问我当年是怎么坚持走过那段漫长的重读之路的?我回答说:一是我坚信我是一定能考上大学的,因为我曾听见父亲十分肯定地对母亲说,咏娈是肯定能考上大学的,只是早晚的问题,打持久战!二是重读的生活一直有父亲陪伴在身边,每次考试帮我分析失分的原因,总是给我肯定给我信心,让年少而自信的我总以为希望就在不远处等着我,那段日子虽然很痛,但我从未有过放弃的想法,直到最后一次高考,那一年我信心满满,自感实力已够,按平时模拟的成绩,正常发挥考上本科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小镇是没有高考考点的,每次考试我们都是由老师带队坐火车还需要转车到牙克石市去参加考试,有些孩子在高考之前根本没坐过火车,基本上是没离过家的孩子,更没住过宾馆,所以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多学生各种的不适应,临街宾馆晚上嘈杂睡不着觉的,饭菜吃不习惯胃肠不舒服的,坐火车晕车的,那时是没有家长跟着去高考的,我特殊,爸爸每年带着学生去高考,我也就成了有家长带着的孩子,这小小的优越感却让我心里很踏实,每次一出考场就能看到等在校门口的父亲,感觉很幸福! 最后那次高考是我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一年数理化三科超难,我清楚地记得第二天上午考数学,我数学平时还可以,可是这次看到题时感觉太陌生了,接二连三地没把握,越往后做心里越没底,又正赶上生理期,在一阵慌乱之后结束了考试,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感觉整个的天空都是灰暗的,远远地看到父亲在等我,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走到父亲跟前,我顾不上别人的目光,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爸爸什么也没说,拉着我去了一家饭店,我无心吃饭,哭了好久,还和爸爸耍脾气说不考了,那时候我根本考虑不到父亲的心情,多年以后我也为人母了,我才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那颗心,看到孩子心痛的时候自己的心会更痛!后来爸爸一边安慰我一边命令似的口气说,不管考怎么样,都要坚持着考完,不能当逃兵! 我还是坚持着考完了,只是接下来的每一科都几乎在崩溃中,一路哭着考下来的,直到最后一科走出考场,我平生第一次有绝望的感觉,那天晚上在牙市上大学的姐姐和她的男朋友也过来了,爸爸领我们一起去吃饭,我记得很清楚,要了几个菜,还要了啤酒,我没有胃口,端起一杯啤酒一饮而尽,爸爸没有阻止我,而是拿起酒瓶给我又倒满了,说,没事,喝吧!是啊,最好的懂得是陪伴,直到今天,我一直都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就是我的父亲,而我和父亲一直都是我无话不谈的朋友! 那一年我的高考成绩比本科线低4分,但我专科的第一志愿报的就是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那时师专是垫底的学校),我们是先报志愿后知道分数的,当时我已心灰意冷觉得根本考不上了,爸爸说他给我做主就报师专了。佩服我爸爸最后把我们三姊妹都拉进了教师队伍,那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当老师,不过自从我师专毕业,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国企开始面临下岗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在那时,教师的地位好像开始提升了,因为我记得我九五年上班工资才不到300元。现在我们姊妹三个回想起来,也认同了父亲当初为我们做的选择,子承父业是有优势的,教书育人确实还是我们最擅长的,应该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我们姊妹三人现在不仅是教师,而且都是心理咨询师! 难忘父亲陪我走过的生命中最艰难的一程,难忘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九三年九月我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火车的一声长鸣,结束了我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从此我开启了自己独立生活的篇章! 我毕业后分配留在了海拉尔工作,后来在海拉尔结婚生子,所以也只有寒暑假时才能回家,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和家里的沟通就是写信,我因为太想家了,所以经常给家里写信,每次读到父亲的回信都觉得特别幸福。信总是在路上,很慢,放假回家时,人到家了,信还在路上。每每那时一进家门大喊一声“爸,妈,我回来了!”然后就看到了爸爸妈妈惊喜开心的样子。现在人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无论到哪里都是一路的电话视频,少了多少惊喜的快乐! 每次回家,我都和父亲有说不完的话,晚饭后,沏一壶茶,我们父女俩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闲聊,我和父亲无话不谈,聊我在学校的生活,探讨大学里老师们的各种观点,聊人生聊理想,聊我青涩的恋爱观,也聊国家大事,国际形势,总之是天马行空,无所不谈,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后半夜,我才意犹未尽地上楼去睡觉。父亲去世后,再没有能和我彻夜长谈的人了! 结婚后,我回过两次家,一次是我结婚三天后按照当地的习俗带着爱人回娘家,这也是我父母第一次和女婿见面,让我欣慰的是,父母很接受这个未曾谋过面就直接娶了自己女儿的人。 最后一次和父亲在一起,是二000年十一国庆放假,女儿出生后十个月,我们一家三口做火车辗转回到绰尔,当我抱着女儿出现在父母面前时,爸爸一下子就接过女儿搂在怀里,让我惊讶的是十个月大的女儿见到陌生的姥爷竟然没哭也没反抗,那么乖巧地让姥爷抱着。而父亲那几天的兴奋也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他细心地观察外孙女,过了两天,告诉我孩子很健康,原来他是听妈妈说看孩子长得有点弱,怕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全方位地观察了一下女儿,并得出了“孩子很健康,没有什么问题”的结论,我原来一直觉得爸爸对孩子是没有那么细心和耐心的,因为从小到大,生活中精心照顾我们的一直是妈妈,而这次回家,爸爸却一改常态,开心得溢于言表,忙里忙外,一会带我们去公园看那只养了好多年的狗熊,一会带我们去郊外看我们家的菜园,和女婿说说笑笑,不停地逗外孙女玩,这时我眼里的那个傲然于世超然物外的洒脱的父亲不见了,而是一个好接地气的姥爷啊! 我们只在家待了几天就返程了,临走的那天早晨下着毛毛细雨,从来不起早的父亲,起了个大早,亲自出去帮我们叫了出租车(那时小镇叫出租车很费劲,要等好久),我们一家三口上车后,我从车窗里看见父亲站在家门口一直目送着我们远去…… 那是父亲和外孙女唯一的一次见面,两个月后,父亲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父亲影响了我的一生,包括我的思想,我的价值观,甚至我的育儿观,我把我和父亲的故事讲给女儿听,希望女儿在祖辈的人生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前行!也希望自己不辜负自己的人生!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和父亲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nt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