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书”、“×××一年读1000本书”,这些以快速阅读为卖点的文章往往夺人眼球。万事求快的时代,你还会深度阅读吗?
本篇开始我们将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来深度剖析一本书。在详细说明分析阅读之前,我们先介绍下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是层层递进的
前几篇提到,为了提升理解,我们需要进行主动阅读,提出四个基本问题:说什么、怎么说、对不对、怎么用。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涉及到阅读的层次了。
阅读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我们称之为层次,而不是种类,是因为这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较高的层次包含了较低的层次。在掌握阅读技巧时,也需要从较低的层次开始,循序渐进,最终过渡到最高层次的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最初级的阅读。能够识字,读懂句子的字面意思,就达到了这个层次的要求。需要提出的是,在阅读外文作品中,很多阅读困难都是因为无法实现基础阅读,而引发后来的一系列阅读障碍。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强调时间,突出在短时间内获取书籍重点的能力,与大家熟悉的系统略读相似,主要解决的是“说什么、怎么说”这两个问题。
接来下是分析阅读,是最深入的阅读方式。通过这一层次的阅读,能够有理有据地回答所有四个问题,提升理解力,获得该书籍智力上的所有权。
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与前三个层次针对一本书不同,它针对的是多本书的阅读。如何对涉及同一个主题的多本书籍进行阅读,解答该主题相关问题,将是阅读者们的高级目标。
就像升级打怪,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掌握更高的阅读层次。
X光下无可遁形的书籍
了解了分析阅读的定位,就来深入掌握它的阅读规则吧。
分析阅读由三个阶段组成。首先,主题阶段,定位书籍的分类、大意和大纲;其次的内容阶段,剖析书籍的共识、主旨和论述;最后的评论阶段,遵循评论规则,有理有据地指出书籍的优点和不足。
三个阶段由整体到部分,由框架到细节联系,先研究后评论,层层深入,像X光般透视一本书,令其无所遁形。
深度阅读的上篇中,我们将介绍分析阅读的第一段。
提纲挈领,寻出框架
探险靠地图。这场书的探险,首要任务就是找出它的隐含地图——框架结构,具体包括分类、大意和大纲。
这一阶段与检视阅读有较大的重合,可谓是检视阅读的增强版。
分类是第一要务,对书籍归类,便能针对性地运用与其相适应的阅读规则进行分析,提高效率;同时通过联想其他同类的书籍,比较同异,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本书就是一本实用型书籍,规则和建议是重点;如果同意作者的话,立即行动是最响亮的回应。
关于书籍的分类,本书的标准是虚构和论说两大类。论说之下分为实用型和理论型书籍,理论型又可细分为历史、科学、哲学等问题。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的特点。虚构类多为故事,读者重点关注的大纲就是故事的人物、事件的发展、情节的推动、中间隐藏的交错线索等;而对于论说类,观点、论述和逻辑是书籍的重点。读者可据此在整体阅读规则中做针对性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某类型的书籍。
大意部分,用一句或者几句话简短概括书籍在说什么。
写作写作,大纲先行。作者将框架合理地隐藏在书籍的内容之下,需要我们按迹循踪,尽可能还原写作大纲。此时,检视阅读中的技巧便能大展身手,通过书名、序言、目录等线索重塑本书骨架,还原作者大纲。
除此之外,本阶段还需要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主动阅读要求带着问题阅读;如果能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便能在后续过程中带着问题阅读,导向性更强,对隐藏其中的答案更为敏感,对书籍的理解更充分,速度却能短。这是检视阅读中关注较少的部分,体现了阅读层次的提高。
结(待续)
地图已经在手,让我们在下一篇开启更深入的探险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