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但,人多也会带来一个成本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猜忌、分歧、冲突、纠纷、怨恨甚至是互怼产生杀戮,这些都是成本,会让人群散摊子,最终人群变成个体孤立的人,一盘散沙。
《群居的艺术》,讲的是人类是如何克服固有的分离倾向,弥合差异和分歧,解决猜忌和不信任,抑制曾经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定分止争,最终建立起了如今我们身处其中的大型社会。该书作者辉格提出:这一成就是一系列组织与制度创新的结果,这些创新改变了群体间的竞争格局,进而为更多创新提供了选择压力;同时,社会的大型化也反过来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与心理特质,一些原先可为个体带来优势的特性变得不合时宜,而另一些特性则得到青睐。
从演化角度来看,游牧的群体获取的能量比不过定居农耕的群体,长期游牧的群体会被大自然逐步淘汰,剩下的群体是定居农耕的;人少的社会,分工无法不断细分,效率和创新受抑制,而人多的社会,可以做出详细的分工,提升产出,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长期以往,要么人少的社会聚集起来,形成更具规模的社会,要么被技术先进的社会同化、融合或是消灭。当然,前文提到人多的社会组织需要解决成本问题,解决不了的人群,将会分化瓦解,或是被能解决成本问题的群体吸收融合、或是被消灭,也有可能学习和尝试了其他群体有效的组织和制度创新方法,逐步解决了成本问题,最终形成更大型社会。
本书将人群社会演化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进化。人们开发出各种组织结构来强化个体与小群体间的协作关系,用种种义务将个体利益更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因生存和发展,抵御侵掠,发动战争和应对战争,需要更多人聚集在一起,协作共生,这些为聚集而开发出来的组织结构,包括: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宗族氏族关系、门户朋党、强化父权、强化共同祖先、抑制年轻人暴力、武士专业化、垄断暴力,从不到150人的小部落规模逐步演变成一个几万几十万乃至更多人数的国家规模。
第二阶段:连接和融合。当国家在广大地域内建立起和平秩序,通过共同知识、语言、文字、度量衡、历法、交通设施、通信条件、贸易活动等,将和平秩序边界之内的各小共同体维持物品、人员和观念的持续流动。随着群体之间交往日益频繁,潜在的利益冲突与纠纷随着增多,一些更具一般性的法律规则和更正式的司法机制被开发出来;交往增进、文化扩展、和平秩序带来的好处,培育和形成了一种更具普世性的道德感、共同社会规范、共同文化,将这些小社会结成了一个大型共同体。
第三阶段:拆除脚手架。大型社会中,有些成功建立了法治、个人权利得到良好保护、契约执行有了可靠保障,当个人的安全感大幅提升之后,便逐渐从领主-附庸、恩主-门客、师徒之类的依附关系中摆脱出来,也不再那么依赖家族和行会这样的传统安全网,成为独立而自由的市场参与者。当由法律支持的市场体系将越来越多个人与资源卷入其中,成为组织生产和分配报酬的主要力量,那些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便瓦解了,它们的经济功能被市场取代,而对个人的安全功能则转由司法系统提供,那些在大型社会的进化历程中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结构元素,逐步被废弃了。我们看到的是:权利、财产、资产、金钱、陪审团、职业军人……逐步退出人类历史舞台的是:拜师、门派、以物易物、私人报私仇、门客、包办婚姻、私人武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