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者忽必烈
主讲:姜鹏
1251年,托雷系的蒙哥经过复杂的家族斗争,成为了第四代可汗(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和以往的历代可汗一样,蒙哥汗必须通过对外征伐来为自己建立功勋。当时他有这样一个构想,他要把蒙古帝国划分为四大板块,其中,从中亚北上到斡罗斯一带,交给术赤系的拔都。内蒙古草原南部,往南到中原地区,交给二弟忽必烈。阿姆河以西的西亚全境,交给三弟旭烈兀。父亲托雷原来的领地,交给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自己坐镇蒙古,管理全国。至于察合台和窝阔台两系,在蒙哥即位之后,遭到了严厉的打击,原有的领土都被分化剥夺,所以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到蒙古国这四大板块的管理当中来。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构想,蒙哥在他即位的第二年,1252年,下达了两道征伐旨意。第一道,让自己的二弟,忽必烈,向东南方向,攻取云南大理国。我们顺便介绍一下大理国,唐朝中叶以后,以乌蛮为主体的南诏政权在云南崛起,等到937年,白蛮贵族,段思平在云南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叫做大理国的政权,直到13世纪中叶,段氏家族已经在云南统治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第二道,让自己的三弟,旭烈兀,向西征讨西域诸国。
我们主要来讲忽必烈这条线。蒙哥让忽必烈征讨大理国是醉翁之意。其实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军队就有一种战略谋划,叫做“欲借道云南,图我南鄙。”就是希望先攻下云南,然后迂回包抄,吞并南宋,所以可以说,灭大理国,是吞并南宋的第一个大步骤。而我们知道,忽必烈在蒙哥即位以后,凭借皇弟这层身份,在金莲川(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附近)建立了自己的王邸,并且招揽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就有不少的汉族精英,受这些汉人精英的影响,忽必烈一改观念,他再不像其他蒙古宗室那样,对汉文化抱有轻视敌意的态度,反而是试图在中原各地进行改革。
那么在出征大理国之前,忽必烈手下有一个叫姚枢的大臣,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姚枢说,当年北宋名将曹彬,在攻取南唐的时候没有枉杀一人。姚枢为什么要刻意讲这个故事,因为蒙古人向来有屠城的传统,所以姚枢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尽可能地保护汉人。而姚枢的话忽必烈还真听进去了,出征之前,忽必烈坐在马上对着姚枢大喊,“汝昨夜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实际上征服大理国的战争过程,并不困难,难的是行军。忽必烈南下,要路过人迹罕至的大雪山,以至于1252年忽必烈拿到命令,但直到1253年年末,他才抵达大理城。城池打下之后,忽必烈特意让人在旗子上写上,禁止杀戮。这样一种怀柔政策,就给蒙古军赚得了一些民心,所以很快,忽必烈就平定了云南各地。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蒙哥心里产生了疑虑和不满。因为在忽必烈掌管中国北方地区之前,这里非常混乱,甚至常年无人管理。而忽必烈在这里进行改革之后,情况大有好转,再加上风驰电掣吞并大理国,又让他建立了一件不小的功勋,这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了,所以1257年。蒙哥汗突然下令,派遣自己的心腹到陕西一带,对忽必烈进行审计,而经济账单其实是很难算的精准无比的,所以蒙哥当然很容易找出忽必烈一派的小问题,经过这一番审查,忽必烈绝大多数心腹官员都被打击,甚至连忽必烈本人都被剥夺兵权,这个时候又是姚枢,他建议忽必烈北上,回到蒙古草原,面见蒙哥,争取冰释前嫌,换取蒙哥对自己的信任。这一招奏效了,忽必烈的命保下来了,但是他的权势尽失。
不久后,蒙哥为了给自己建立功勋,决定亲自南征宋朝,自己离开蒙古草原这段期间,幼弟阿里不哥镇守都城哈剌和林,处理各类事务。蒙哥一开始是打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吃掉南宋,但是手底下的将领能力不够,这个我们在讲南宋的时候提到过,一支蒙古军攻打樊城,久攻不下,蒙哥只好重新启用忽必烈,让他到前线和自己一起作战,结果忽必烈刚到前线没多久,风云突变,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箭身亡。这下蒙古政局就变得很难说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阿里不哥毫无疑问是蒙哥的接班人,因为阿里不哥是托雷的幼子,按照习俗,就应该他来接班,当时蒙古王廷的大臣们,也都支持阿里不哥上台。再一点,这应该也是蒙哥的意思,因为我们刚才之前说,蒙哥出征南宋之前,是让阿里不哥掌管蒙古草原各项事务。
但是忽必烈是有野心的,他想要搏一搏,所以1259年蒙哥去世以后,忽必烈在前线稍作停顿,并于1260年三月返回华北,为争夺王权做准备。在前线稍作停留的这点时间,忽必烈阵营做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争取到了前线军队的部分支持。我们上一讲提到过,拔都曾在自己的领地上,举办会议,想要推举托雷系后人蒙哥做新可汗,当时托雷系参加大会的人当中,有一个叫做末哥。末哥是谁,他是忽必烈的异母兄弟,忽必烈、蒙哥、阿里不哥等人是嫡出,他是庶出,他和忽必烈是同一年出生,母亲是忽必烈的乳母,而且他是忽必烈的重要支持者。蒙哥死后,末哥被委派全权处理蒙哥军队中的遗留事务。应该正是依靠着末哥的这层身份,忽必烈才争取到了军队的支持。
那么回到自己的领地之后,忽必烈先下手了,在1260年三月,召开大会,宣称自己为新的可汗。但是忽必烈这个可汗身份是站不住的,而且也是没有得到广泛支持的。第一,忽必烈即位时的诏书是这么说的,太祖嫡孙当中,即托雷四子当中(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以贤以长,只于一人。大家注意到没有,忽必烈说自己有合法性的理由是什么,是自己是托雷嫡系活着的人当中最年长的,但是这是汉人的风俗习惯,这是不被蒙古人承认的,蒙古人承认的是幼子接班。第二,蒙古帝国当中的重量级派系,术赤系当时是支持阿里不哥的。当时拔都已经死了,他的弟弟别儿哥成了术赤系的话事人,从出土文物看,当时在蒙古帝国的西部,也就是术赤系的领地,他们官方发行的金币,上面印着的都是阿里不哥的名字。
在忽必烈称汗一个月后,阿里不哥也马上举办大会,宣城自己为新的可汗,庞大的蒙古帝国怎么可以有两个可汗,所以双方必有一战,当时支持阿里不哥的,是蒙哥的后人、察合台一系的后人,还有王廷的一些重要大臣,再加上术赤系的后人,等于说是蒙古帝国中心地区的实力派人物。而忽必烈所依仗的,是倒戈向自己的蒙哥军,以及中原地区的汉人,此外,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盟友,就是之前西征西域诸国的老三,旭烈兀。史书记载说旭烈兀和忽必烈的私人关系很亲密,一个例子就是,旭烈兀在西征的时候,他会写信送回蒙古,但他写信的对象甚至不是当时的可汗蒙哥,而是忽必烈。那么忽必烈决定称汗之后,他就给旭烈兀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即将称汗,希望能够得到弟弟的支持,代价就是,他许诺,将阿姆河以西的地区,由旭烈兀自治。旭烈兀接受了这个协议,并且随后在这一带建立起了自己的伊利汗国。
这么一来,以阿里不哥为首的正统军,和以忽必烈为首的反叛军,就必有一战。但是这个时候谁是正统,谁不是正统已经不重要了,比的就是军事实力了,两个亲兄弟,从1260年一直打到1264年,最后战争以忽必烈的胜利而告终。战争结束以后,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问弟弟说,我们两个,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阿里不哥说,之前我是对的,现在,你是对的,三年后,阿里不哥去世,死因成谜。成为草原唯一可汗的忽必烈一改传统,没有把统治中心定在蒙古草原,而是定在了中原地区,并建立了大元大蒙古国。
就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就继承人展开争夺的时候,在蒙古帝国的西部,即中亚一带,还爆发着另一轮激烈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分别是伊利汗国与金帐汗国,即托雷系的旭烈兀与术赤系的别儿哥。双方之所以会爆发矛盾,原因比较复杂,第一,在拔都和蒙哥时代,术赤系和托雷系的关系处于蜜月期,但到了别儿哥时代,双方关系破裂了,因为别儿哥接班之前,蒙哥曾表示明确的拒绝,他不承认别儿哥的身份。第二,在蒙古继承人问题上,别儿哥支持阿里不哥,旭烈兀支持忽必烈。第三,旭烈兀在西征西亚的过程中,主要攻击的就是伊斯兰世界,而在所有的蒙古王室当中,别儿哥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人,所以出于这些原因,双方也爆发了战争。
西线,别儿哥和旭烈兀的战争;东线,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战争,这两场战争,让庞大的蒙古帝国摇摇欲坠,而就在战争频起的这段期间,窝阔台系的后人,窝阔台的嫡孙海都正在暗中坐大,阿里不哥投降以后,他接过了反对忽必烈的大旗,不仅让窝阔台汗国崛起,还伙同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一起反对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和远在西亚的伊利汗国,此后,蒙古帝国彻底分裂,分割为我们刚刚提到的五个部分:术赤系的金帐汗国;托雷系旭烈兀派的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再加上忽必烈治下的元朝。
这一讲,我们讲述了蒙古帝国领导人从蒙哥到忽必烈的更迭过程,以及蒙古帝国的崩塌和元朝的建立,那么下一讲,我们正式进入忽必烈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