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这本书看完了,7天的时间,是我很高的读书效率记录了。

想看这本书缘于听了这本书的节选。一个老年母亲与一个生命值旺盛的18岁男孩的对话,以书信的方式,从各自的人生轨迹感悟,从看待小至学习的观点到大至国家种族等价值观的探讨,都在展现出两个时代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差异。这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代沟吧。然而,就是在这种代沟中碰撞出来的两代人的观点,让很多的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想法,真实的自己。

其实,父母也是从小长大的。但因为成长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我们的18岁与孩子的18岁有很多的不一样。
但无论哪个时代,我想所有父母都一样——都想走近子女的内心。

孩子的长大,最不适应的应该是父母了——怎么就理解不了成年后的孩子呢?原来,当父母的我们,忘了自己和子女是隔着时代带来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代沟”。自然是很难理解的。
学如何“问”,如何“瞭”,相信都是当父母的必修课。因为想以此来拉近心的距离。

记得有几个老师说过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人,而非父母。父母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得体地退出。

看龙应台和他儿子的家信,再次印证这个事实。但作为曾经年少的我能理解安德烈,同时作为一个儿子的母亲,我很能体会母亲内心的不舍与牵挂却不能言表的无奈,要不然孩子会觉得“很烦”不是吗?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我很难想象有一天,你不再依赖我,你有你自己的朋友圈子,你有你自己的爱好,信念,信仰,你有你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你有你自己的独特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这一切都是与我自己的信念系统我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从小都是由我来告诉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是怎么做的,对与错,是与非,从小都是由我来告诉你妈妈是怎么考虑事情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到你长大成人后,你有了自己的一套与我有异的标准,这个冲击,还是需要点时间来适应的,是吗?


虽然这样,我还是很期待我孩子长大成人的那一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