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天的培训体会与心得(什么破题目啊)
咳咳,训练营有四十五天,我妈说了,只有这样财大气粗的集团,才有心情给你们搞这么长时间的带薪培训。培训整体还是不错的,就是觉得其实很多东西没有学到位,这一方面是老师教的问题,一方面是我自己不认真吧~
军训
军训延展了我的体能极限,我也没想到 我可以和大家一起再酷暑暴晒下的篮球场站一个下午,而且全勤。虽然军训时间比较短,但真的挺过来也觉得没什么了,想想这苦都吃了,以后还有什么呢?
素拓
如果说,军训提高了我的意志力,那么素质拓展更让我印象深刻,这个活动让我体会到的是团队协作,如何沟通,如何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在驿站传书中,要求20个队员做成一字型单列,需要队尾的人通过非口头交流的方法把数字信息传递给队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肢体语言的方法,在多次失败手转败为胜。这个项目给我的启发是:
A 信任,要相信团队的队员
B 严格团队遵守协商好的规则,在规则制定的时候坚持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
C 在沟通中,沟通机制、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相辅相成。沟通内容是核心。正确的沟通机制则可以建立正确的信息传递流程,当沟通中发生错误时,相关流程机制可以迅速纠正错误与恢复沟通原貌。沟通方式的好坏决定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理解接纳程度。
D 在肢体语言也很重要。 肢体语言作为非口头语言传达,连续的直接接触的线性传输方式可以加强人员对信息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因此肢体语言在沟通中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可以获得信任与支持;而错误的肢体语言则会给沟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鼓动人心中,一个鼓上有多根绳索,在鼓上放一个球,需要团队中所有的成员去拉动纤绳控制鼓来垫球,垫球次数最多的团队获胜。我们队通过反复的摸索和尝试,最终以垫球两百多次获胜,这个项目给我的启发是:
A 在初期不知道如何操作项目/事件的时候,要多请教,多学习,多观察。
B 失败的时候要敢于不断试错,不断检讨分析原因。
C 不同的人对项目有不同的认知,操作方法也不同。基于试错理念与前期评估,不同的操作方法的评价应该以实际结果为导向,而不是偏好或现有经验。
在另外一个项目中,团队需要用pvc管搭建过山车架,需要有S弯道,高差俯冲等,检验标准是可以让篮球顺利从过山车起点滚到终点,而不在中途掉落;同时绘制宣传海报,展示本队过山车魅力。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成功完成项目,并拿到名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比较宏大,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参与性、创造性,需要兼顾思考与动手。虽然由于专业分工我负责海报的设计,但在海报完成后也参与到过山车的搭建中。这个项目给我的启发是:
A 在前期项目方案设定时,如果打算采用有高创意、高风险的方案,那必然要准备一套稳健方案作为保底基础,以防万一。
B 在方案编制的时候要经过全面的思考,并核对项目要求,检查是否漏项。有效安排各个执行流程,思考是否能通过改变流程各阶段的执行顺序或执行方法提高办事效率。
C 在多专业配合的过程中,多观察,有好奇心可以体会到不同专业的妙处,拓宽思路与眼界。多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D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与全情投入是保证团队效益最大化,个人收获最大化的基础。不惋惜、不后悔需要每个人100%的全情投入。
PPT大赛
在8月份,我参加了PPT大赛,与团队成员以成长·再出发为题设计PPT。通过努力,团队以优质的PPT获得全营的二等奖。
本次项目的分工与进度流程图如下:
结合我过去做学生项目的经验,本次项目团队无论从人员配备,还是分工协同,以及团队文化,沟通与执行效率来看,都是一只高质量的队伍。我们原本的期待是获得全营第一,但是最终获得的是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启示是:
A 对于小规模的团队来说,人员配置十分关键,人员给定下来,团队的基调就已经大致给定了,这其中包括团队个性,办事效率,产品好坏与发展方向,做事的执行力与深度等等。
B 理念与故事是设计的灵魂。对设计要求的理解是设计作品产生基础,本次PPT大赛的作品呈现实质是一段简短的视频。整个团队对于视频与观看视频的受众的理解,其实是不到位的。团队在制作过程中,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效果和技术上,而很少有精力放在剧本与故事,以及故事的认知度,接受度与如何产生共鸣,这也可以归结于缺乏相关经验,直接导致我们没有拿到第一。由此让我突然想到曾经一位设计师说过:理念与故事是设计的灵魂。
C 反思自己的缺点,尊重并发挥团队的多样性,学会换位思考,差异化思考。在设计初期,由于对我负责对页面整体设计的控制,否定一些其他成员一些创意而趣味的想法。团队是个人不同,取长补短,欣赏并利用差异的地方。这种问题是由于1个人创意想法的贫乏 2 对故事如何让受众产生共鸣缺乏理解。3缺乏对个体差异的接受与欣赏。
D 团队其他方面做得都很优秀,团队优点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技术过硬,整合到位;沟通顺畅,执行迅速,全情投入,团队归属感强。由于能力有限与时间仓促,缺点为:设计与动画可以再度优化,页面缺乏整体性;缺乏有趣的故事,叙述平淡等。
总之,团队的leader也很赞,长的很萌,整个团队的心情都很好,而且都是为了追求完美打了鸡血的人,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的工作,没有一天停工,一直到Deadline的最后一刻,我也发现了我的潜力,原来自己也可以每天只睡4-5个小时,第二天继续精力充沛的干活,我的极限又被挑战(不能一直这样啊)。最后我和珮珮还策划了团队的礼物,希望他们会喜欢~~嘿嘿 团队就是要这样啊。
思维导图
我最擅长的就是信息设计,我的毕业论文是有关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基于这两点,我有资格吐槽一下思维导图的培训,那个老师真是雷人,评价图的时候一直在形式上面作评价,都不说内容好坏。搞的我们大家都像是学美术的,晕,连我这个学设计专业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可见,这边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要想自己不被忽悠,要多读书,多学习,不能停滞不前(喂!振作吧!)回到正题,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形式也代表的是你对内容构架的一种思考的呈现,你选什么构图,用什么元素,采用什么造型和颜色,用什么线性字体都是对内容与机构的一种表达和支持。思维导图采用的神经网状结构,以中间为核心,各个分支向四周发散衍生,直到末端。这种方式可以迅速构架出一个庞大信息库的脉络结构,找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但是这也有缺点,因为神经网络是一种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发散或收敛关系,缺乏多对多的关系的探讨,缺少对其他关联结构的探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下我们所呈现的结构是相对复杂和多元化的。比如时间轴线、离散分布、三维网状,层级分布,回环往复等等。可能我们要梳理的不只是一条线索,可能是多条线索相互关联,可能是时间上的关联,也可能是空间上的关联,更有甚者是抽象概念上的联系。单一的思维导图有时候不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最关键需要的能力就是把事件或者信息中的所需要素抽取出来,选择合适的骨架线索联系起来,并且用最适合的图形构架呈现出来,中间需要反复的修改,直到最终的图形的元素、位置、关联方式、构图等能够完全表达事件结构脉络。
那些业务部门培训
对于职业经理人成功之路的培训,我只想说,我真的没听,我一直都在画画,一本都画完了。我目前能记住的话不超过三句,那么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是哪三句。
“你如何定义一件事决定你如何做这件事。”
“不要怕批评,反而要感谢它”(非原话)
“发现差异,尊重差异,欣赏差异,利用差异”
还有一个是一个员工回到问题提出的
“社会扁平化与立体人格之间会产生矛盾”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系列的培训,我感觉到我的眼光很窄,只是一个专才,而不是一个全才,我对很多宏观与跨专业的内容没有任何兴趣,比较适合在我的岗位上一门深入,不适合做综合性管理。我意识到我无论我是否跳槽,我将来的工作必须与艺术与审美有关,否则不能活啊~
其他活动
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我没有积极参与专业范畴以外的活动,因为我觉得不太适合我,比如唱歌跳舞,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听起来像是再给自己找理由。不过能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此外,还有一个活动·· 叫做小天使···这个活动的体会请看文章末尾“我在乎的”第三条···
关于绩效
培训过程当中,我觉得大家都很努力去参与活动,为集体争光,争取绩效。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是···我想说所谓的绩效,这只是一个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制定者希望按照我们按照一种方向和思路去做,而不是散乱没有纪律的。训练营中的活动和事件更多是学习、组织与参与,并不具有服务社会或创造价值的功能,很难以社会的角度去评价,所有的考量必须打回到原有校园模式,而绩效作为一个企业考察工作与价值的管理工具来考察我们的投入与参与程度,其实策划者为了安排学校与企业的连接点,使得我们尽早适应企业的管控模式,但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封闭式的,缺少与社会价值的真正沟通,缺乏公司绩效中的“绩”,说白了就是利润,因此此处使用绩效作为评价手段,我个人认为,其实有点不合适,用成绩或者学分也许会更好一些。此外,绩效其实整个培训最为重要的一个游戏框架,也是制定者想要灌输并告知我们的东西,这种东西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权利操纵。如果放弃这一点,以更宽广的眼光来看,很多事情的被赋予的意义就会瞬不同。
当然我不是在质疑绩效作为训练营的管理工具是否合适,恰恰相反,我觉得必须使用,这样才有利于激发热情和集体团队的意识,有效的跨接校园与企业。只不过我是一个游离于集体之外的人,所以才不在乎那些玩意~我在乎的是,我想做的,必须全力以赴,剩下的~浮云。
我在乎的
如果真的问我在训练营在乎什么,
1 审美与设计
2 PowerPoint比赛
3 ·················
以上是我45天的心得,留下此篇文章作为记录。
发自我的 iPhon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