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1000字散文读书
日更第十二天 | 幸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日更第十二天 | 幸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 小夭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18:25 被阅读18次

    双休日,分享之前写的一篇书评吧!这本书也许大家都很熟悉,曾经流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概念,不过就是放在现在,依然很有意义!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就是《断舍离》。

    日更第十二天 | 幸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个时代,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得非常沉重,好像老有各种包袱和压力背在身上,房贷、养老、婚姻、健康等等烦恼怎么甩也甩不掉。

    于是,为了减压,很多人喜欢上了购物,看见打折就疯狂抢购,买了一堆东西放在家里,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可是不久之后,大家会发现那些东西似乎根本没有用处。

    那么,这么多好不容易抢到的物品该怎么处理呢?于是大家只好开始收拾屋子。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可不是告诉大家如何收拾东西?“《断舍离》这本书告诉你:如何在有效收拾东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在改变客观环境的同时,随之改变内心的世界,从外至内彻底地焕然一新。

    本书作者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

    因为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瑜伽,领悟到了“断行,舍行,离行”的修行哲学,之后便致力于提倡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整理术断舍离,通过这种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2000年以后,她以杂物管理师的身份在日本进行了多次断舍离讲座,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让断舍离一度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话题,掀起了全民断舍离的热潮。

    在《断舍离》这本书中,作者先从意识形态再到具体方法,告诉我们先从整理头脑开始,同时根据有效的实践,让“看不见的世界”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学会了这套方法,尝试着去改变,或许我们就能从之前沉重的加法生活转变为减法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体会美妙的改变。

    01    断舍离的奥妙

    开篇时,我们讲过,断舍离和单纯的收拾、打扫不一样。那么,它对改变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高超之处呢?

    下面我们先从断舍离的定义去理解。“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是脱离自身对物品的执念。

    一般的整理收纳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基础,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断舍离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东西适合自己吗”。

    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它会让我们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逐步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有人送给你一套名牌杯子,可你却还是一直使用着超市做活动时赠送的那个廉价水杯。

    如果对方问你:“这么好的杯子,为什么不用啊?”,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

    这时,你的潜意识就是“我配不上名牌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这就是真实的想法通过物品反映出来了。

    那么一旦认识到自我的这种意识,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如果你开始使用新杯子后,自己就会和这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这便是断舍离的奥妙之处。

    02  改变,从整理头脑开始

    在这个物质过度泛滥的时代,很多人的房间里都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这种情况的产生,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我们所处的环境及环境所造成的个人对待物品的意识,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作者将那些在家里到处堆满东西的人分成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都很忙碌,没时间呆在家里,也就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乐意待在家里。

    第二种: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把相册、奖杯等等,当做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

    第三种: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他们的特点是过分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有了就变得焦虑不安。

    这些类型的人们是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起时间轴的概念,时间轴应该锁定在现在,而他们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因此,比起凌乱,堆积了太多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的关键。

    物品只有使用了才会有价值,当下需要使用的东西即使放得再乱,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东西与自己有切实的关系。

    时间轴锁定到“现在”之后,还要将“自我”作为轴心,学会提问。

    对于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你问能不能用的话,答案肯定是可以用。

    可如果是问自已用不用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种水货东西呢!”

    带着这种观点再回来看看我们的房间,你就会发现家里是不是堆着很多类似干透了的湿纸巾、免费赠送的圆珠笔、住酒店时送的牙具等等之类的杂物。

    所以,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的”,我们收拾这些东西,不过是在做垃圾分类。

    在我们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养成主语是“我”的提问习惯,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就能做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

    在毫无知觉的时候,即便是空了的打火机,你也不会扔掉,而且还可能当宝贝似的留着。不能用的话,就扔掉!

    这样,才能开始形成“是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用的”思考模式。

    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才能使自已从杂乱无序的状态中逐步摆脱出来。

    03  有效整理空间,打造舒畅心情

    如果前面说到的都是“断”的范畴,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进入到“舍”的行动中来。

    作者并不是让大家不分青红皂白把东西乱扔一气,而是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回收。

    既然物品已经达到饱和,那我们就要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然而垃圾分类,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一般垃圾

    这类垃圾每周要处理多次,包括厨房垃圾、无法作为资源回收的废纸等等,也属于可燃垃圾。

    第二类:可回收垃圾

    这类是可以回收处理的垃圾,包括易拉罐、瓶子、印有塑料可回收标志的塑料容器和包装、废纸等等。

    第三类:不可回收垃圾

    既不是一般垃圾,也不是可回收垃圾的那部分,如碎了的玻璃制品、真空喷雾壶等等,基本属于“不可燃垃圾”。

    垃圾分类处理后,房间就会腾出大量的空间来,人也随之轻松很多。

    当有了空间,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的整理和收纳的环节,那么留下来的物品同样可以参考垃圾分类那样,进行“三分法”。

    拿厨房来说,粗略地看一看,就可以大体上把厨房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烹饪器具和餐具三大类。

    厨房是做饭的地方,像这样把东西分类后,其他无关的东西就要放到各自对应的功能区去。

    大类分完后,还可以对具体的内容再做细化分类,比如食材还可以分成调味品、蔬菜和冷藏食物等。

    总之,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就能让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得宽裕起来。

    不过,大家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定是“三分法”呢?

    作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因为如果收纳东西时,只分成三类,我们就能毫不犹豫地行动了,分成两大类的话不太够,分四类的话又可能记不住,只会把行动搞乱,最后让自己疲惫不堪。

    所以,物品先大致分成三类,然后再细分三类,以此类推,渐渐越分越细,分类工作就能顺顺利利地进行下去。

    要实现充裕的收纳空间,还可以使用书中提到的“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

    这个原则说的是在一些看不见的收纳空间里,比如壁橱、衣柜、抽屉等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留出的三成空间就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也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接下来就是碗柜、餐具架之类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里,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如果太多的话实在是影响美观。

    我们去超市就会看到很多小商品都是见缝插针的紧紧挨着一起,可在高端精品店里,货架上只会孤零零地放着非常少量的东西,这才显得漂亮和有品位。

    再就是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比如放画作和古董的地方,那就只能放一成东西,也就是说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

    大家想象一下,就是再好看的画,如果满墙贴得都是,只会显得杂乱而平庸,谁还有心情去鉴赏呢?

    在限制了物品数量后,会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那“扫、擦、刷”的工作是不是就变得格外轻松呢?就连最讨厌的洗碗工作相信也会变得快乐起来。

    当看到家里的所有空间都变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这种快乐感能毫无限制地直抵你的内心,让你获得舒畅的好心情。

    俗话说有“舍”便有“得”,虽然你舍弃了一些物品,但却换来了更为愉悦的空间,这个“舍”还是很有必要的。

    04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

    它就像不必去深山老林也能进行的修炼一样,只要通过反复的扔掉破烂儿的行动,头脑和心情也能变得清爽起来。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影响到客观环境的气场。

    在这一场转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自我形象。

    洋子小姐是一位单身女性,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擅长整理和收拾的人,家里被收拾得令人发指的干净。

    不过,她在筛选物品时还是留下了一纸箱的书。是扔还是不扔,在反复纠结中,就这样放置了大半年。

    等洋子听完了断舍离的讲座后,她突然想起了那个纸箱,后来她翻出来后,那里面全是恋爱小说,而且描述得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

    此时,她才忽然发现,这些书不正是她以往恋爱经历的写照吗?

    她总是和那种不会有结果的对象谈恋爱,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其实就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

    后来,她果断地将一箱子书都断舍离了,自己也开始慢慢试着不在排斥婚姻。

    由此可见,物品是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的。物品既然是自身的投影,那就要使用自己精挑细选、自己最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挖掘出全新的自己。

    或许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想要改变,却又害怕改变,而且还持续着这种不安的心情。如果想要促进改变的发生,就要靠断舍离了。

    首先,断与舍是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也许之前你一直以为的观念是父母或是他人眼中的,但是通过物品,你会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接下来,你就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

    因此,可别小看了收拾“破烂儿”这样的行为,只有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远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断舍离的优势就是能够把这种活在当下,立刻付诸行动的生活方式落实在日常的收拾房间上。

    通过只占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能够深入贯彻并且有效执行,不断地超越自己,这就是断舍离所追求的状态——心怀觉悟与勇气的乐天派。

    以上就是《断舍离》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在人们被各种焦虑、悲观和沮丧的情绪所包围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断舍离的方式,尝试着从整理房间开始,来逐步改善我们的心境。

    当我们不断地重复拷问物品,也拷问自己的“断”与“舍”,挑选出于当下的自已最契合的物品后,经过认真筛选出来的那些物品,能够各得其所,物品仿佛是回归了自己的空间一般,最重要的找到了那颗原本最真实的自我。

    如果能够构建这样的生活方式,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愉快啊!

    通过整理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更第十二天 | 幸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v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