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有时候行为看起来一模一样,但背后的观念、状态不一样,行动的本质当然也不一样。
为什么一个杀人如麻的盗贼,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而一个老实人,一失足就成千古恨?如果从作恶的总量来看,难道不是前者的罪孽更深吗?
但是事实完全不一样,那些未经世事但又满脑子欲望的人,恰恰是风险很高的人。和他们相比,我们宁可信任一个渡尽劫波,最后放下屠刀的人。
一个人的状态,不是由事实和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他此刻的观念决定的。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这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读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观念。
读书不仅仅是让人进行“认知升级”,也不仅仅往你脑中注入观念,更是因为读的书多了,我们就得到了更多的现象解释、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应模式。原来的观念不是更换了,而是掺入了新的东西,变的更复杂了。
复杂本身不是目的。有两项很艰难的修炼需要我们去进行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面对任何事物,除了本能的应激反应,还应该掌握更丰富的理解模型。
就像王戎识李,别的小孩子看见路旁边的李子树上有很多李子,就跑去摘,但是王戎通过路边书上还有李子这一事实,就得出这棵树上的李子很苦的事实。而这,就是因为大家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脑子里的理解模型不一样,行动结果就不一样造成的结果。
还有,李希贵校长的书里,也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学校如何”利用黑板“方面的规范:
1.检查板书字号大小。确定坐在最后一排不的学生能看得清楚。
2.利用上半部分。只有确定后排学生不会被前排学生挡住时,才使用黑板下半部分。
3.列出上课计划。将要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样,你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时,学生仍然能够看到问题。
4.在黑板上写字,背对着学生时,不要再讲课。
5.尽量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好板书的内容,以使学生对将要上课的内容刚要有个大致了解。
6.将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
7.让学生有机会在黑板上写字。
8.慎用黑板擦。在擦去学生所说或所写的观点之前,应进一步强调这些观点的价值。
在看上面这个例子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对黑板的定义就是讲课时将观点写在黑板上,往往写满一整块板面,也不管后面学生能不能看到黑板下半部分的字体,而且,想擦黑板就擦黑板,只是把黑板当成了普通的书写工具。
而李希贵校长看到的却不是应用黑板的技能,而是老师对不同状态下学生心态的娴熟把握。
第二项修炼是:如何在不同思维模型之间灵活的切换。
我们可以给大脑装上一个开关,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部可以用按键切换的机器,遇到什么场合,就用什么思维方式。
这样做虽然难度极高,但是很有奇效,有时候意见想不清楚的事情,换到另一种思维模式里,马上迎刃而解。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提出了一对概念:“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
“简历美德”,就是当我还活着的时候,别人会因为什么高看我一眼。无非就是技能、资源、优势等等。
而“悼词美德”,是在我的葬礼上,别人会因为什么赞扬我。这时候,那些竞争性的优点全都没用了,能留在我悼词中的,只能是对我内在品格的赞赏,比如勇敢、诚实、忠诚等等。
从“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我们可以看到从两个角度来看自己手头做的事,还能自由切换:即从过程的角度看,也从终局的角度看;即从成功与否的角度看,也从价值大小的角度看。
我们的大脑在转年之间,就能让现实世界的很多复杂矛盾云开雾散。
书籍,最珍贵的部分,不仅仅是知识,更珍贵的,是那些和我们的直觉、本能不一样的思维方法。
读书多,不仅谈资多,更重要的是,面对同一个事实,他们还能够转动自己的脑子,按动不同的按键,站在事实的各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世界。
有一句话说得好:富人看不起穷人,穷人能知道。有知识的人看不起无知的人,无知者压根儿就不知道。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大脑中的按键越来越多,思维模型也越来越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越来越多。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上一层,看一层的风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