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茫然的人们 已经忽略了悲喜 他们在河的两岸目睹流失
在微凉的黄昏里 有人开始跳起舞 舞步划出的弧线那么单纯
他们是如此的宁静 如此的骄傲 来不及去选择就已惊慌
在时代华美的盛宴上 人群凌乱如草 不懂向内生长 看起来却那么美好
厌倦是欢乐背后唯一真实的伤口 最先倒下的少年还面带微笑
没有人得到爱情没有人选择离开 被惊扰的天空啊一贫如洗
在时代华美的盛宴上 烟花迷乱如星 短暂的灿烂让人群晕眩
在时光无尽的辽阔里 生命轻如尘埃 春天远去的消息 就让我们泪如雨下
——声音碎片《在时代华美的盛宴上》
今天下午去了宜家——我去宜家通常就只做两件事情:买杯子,找个靠窗的座位喝免费咖啡。我喝完了咖啡在座位上玩手机,看到一位保安正在对前桌的一位女士说:“这里不可以写作业。”原来前桌的女士带着放学的孩子在这里写作业。女士说:“为什么不可以写?我买了食物在这里吃。”保安说:“这里是吃饭的地方不是写作业的地方。”这个保安走了,写作业仍然继续,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保安,又是同样的不允许写作业的规劝。我暗自庆幸,幸好现在是全民手机时代,不然我这一杯免费咖啡肯定要被规劝。
宜家为什么要特别雇佣保安来餐厅,就是因为太多人把宜家餐厅当成了自家客厅,一杯免费咖啡,打毛线、打牌、聊天,天天跑来占着座位不消费导致真正消费的人却无座位可做。还有一些人把咖啡杯带回家,用自己杯子接饮料。之前上海宜家还出现了在宜家餐厅相亲的中老年相亲团。关于这个相亲团新闻报道如下:
宜家餐厅成了中老年交友团的“相亲角”?8月以来,每周二、周四在宜家徐汇店餐厅都会出现一个群体:年龄在45-65岁,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交友活动。
昨天是周四,正是这个中老年交友团的固定活动时间,人们在宜家餐厅门口可以看到,X型展架和告示墙张贴着“告顾客书”,以期劝退这一群体,然而,在一个用安全隔离带辟出的专用区域内,三四百名中老年人仍旧边嗑着自带的瓜子边谈笑风生,果壳碎纸丢得满地都是,对“告顾客书”熟视无睹。工作人员说,这群中老年人每周二、周四早上10点多就来到这里聚会,到晚上近10点才离去,最多时会有七八百名,不仅餐厅全坐满,走廊里也站得满满当当,“他们大声谈笑、喧哗,还经常引发吵架及斗殴,并自带食品及茶水,随地吐痰。”就在昨天上午,有人看到因保安不允许在专用区域外活动,一位脾气暴躁的老年人甚至将热咖啡泼向对方。
事实上,从8月初起,每周二、周四在宜家餐厅都会出现大量中老年人,“周四的人数稍微少一点,但也有三四百人。”为了不让“交友团”影响其他顾客,餐厅特意辟出一块有300个座位的专用区域供他们活动,这是无奈之举。
据了解,这是一个单身中老年交友团,组织方看中的是宜家为会员提供的免费咖啡和宽敞的场地,一位自称已经参加了5次活动的老年人表示,参加这个俱乐部需要交纳一定会费,“30元入会费,之后每次参加活动时还要交5元活动费。”
这是某公众号上的一篇新闻,原文很长,详细写了这个相亲团体采访了其中的一些人,最让我震惊的是,竟然还有七十多岁的老头在找对象!七十多岁的老头还在想那事?又或者,找对象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求是,找个聊得来的人排遣这孤独。又或者可以说,找不找得到对象都无关紧要,参加相亲团找对象的过程就是排遣孤独的过程。
据说中国大妈们的广场舞已经扬名全世界,外国人不太理解大妈们的热情。在我的认知中,或者国外的文学影视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外国的老人们晚年生活都是宁静的,绝对不会出现集体跳广场舞这种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至于在中国,在我身边我所认识的见过的那些不需要带孙子的中老年人,没有几个是宁静过晚年的,年纪小点有点力气的都会去选择找一份工作做做,倒不是真缺这份钱,而是:“在家没事做,难过”。不工作的,要么找几个人搓麻将,要么参加中老年旅游团,要么跳广场舞(当然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跳广场舞纯粹是为了健身),如果这些都不爱,估计就是出入那些专向中老年人推销各种产品的公司。为什么中国的中老年人和外国的中老年人差别这么大?
联想到外国人在地铁上都是手捧一本书,而中国人在地铁上都是手捧一部手机。可悲的中国人,年轻的时候从事无聊的消遣,斗地主打飞机大战僵尸,追各种狗血肥皂剧,到了晚年因为更加无聊就把自己投身于各种人群中以填满空白的时间获得存在感。一个人为什么会觉得孤独会需要找一个或者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刷存在感?我想,还是在于生活缺少了文化氛围,无法有一个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无法直面和享受孤独。
在网络上,一些文章提到这群宜家的中老年相亲团,都是呼吁给中老年人关爱。网络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呼吁关爱空巢老人的文章。可是你如何去关爱他们?整天陪着他们?搜肠刮肚给他们找各种娱乐?我不是说不该关爱空巢老人,我想说的是: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自给自足,外界再多的关爱也不过是填满了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有事可做让他们没有时间去直面孤独。陪伴会因为各回各家而结束,娱乐再精彩也会有停止的时候,唯有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是持续充盈的,是不需要靠外界来填补的。
在中国,整天呼吁全民阅读,整天宣扬传统经典文化,整天宣扬户外运动……我们如此大张旗鼓的宣扬正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根本没有文化氛围,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相当匮乏的。无聊的消遣决定了人的精神世界匮乏,精神世界的匮乏又促使人去做无聊的消遣,这些无聊的消遣又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匮乏,在死胡同中恶性循环。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业余时间玩手机游戏追狗血剧的人,一旦步入中老年,他们也会混迹于麻将档,活跃于广场舞,扎堆于推销公司,甚至在丧偶后成为宜家中老年相亲团的一员,以和异性聊天打发时间。
就年轻人而言(中老年人就不说了,他们更多的是受特殊大环境的影响),为什么一旦我们的精神世界匮乏,我们会选择无聊的消遣,而非一些有逼格的消遣比如户外运动比如阅读,我想,首先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磨光了人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一纸学历一技之长就是对知识对文化的全部渴求。其次,有相当一部分人正在温饱线上挣扎着,正与生存的压力斗智斗勇,又哪里有精力和能力去选择有逼格的消遣?改一改高晓松那句话:生活没有诗与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又用我们匮乏的精神世界去影响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又让他们继续活在一个匮乏的精神世界中——你看,一到节假日和寒暑假苹果专柜前全是孩子们在玩游戏。
所以无论是宜家的中老年相亲团还是大妈们的广场舞又或是老人们屡被推销公司吸引买下各种东西,我们真正要反思和警醒的是,如何让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再成为那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