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确切地说,巴黎圣母院的风格是一种从罗曼式罗曼式:“罗曼”,泛指被罗马帝国征服的西欧各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罗曼风格兴盛期为公元五世纪到公元七世纪,是罗马式和西欧各地建筑风格融合而成。之后,被十二世纪兴起的哥特式风格取代。到哥特式过渡的建筑风格。当第一批柱子被撒克逊竖立在圣母院的时候,原来那只用于支撑开阔穹隆的罗曼式建筑早已过,而十字军给欧洲带来了更为流行的尖拱式建筑。于是,圣母院里面便掺杂了这两种建筑样式。不过,很显然,有一些设计师还无法接受这种新的建筑风格,以至于在设计时畏手畏脚,因此,后来设计出来的建筑呈现出既不是罗曼式,又不完全是尖拱式的不伦不类的风格。但是,尽管这种设计和建筑样式混杂,可这种建筑的微妙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然而,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使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科学史、艺术史、建筑史上的长廊。无论它的每一块石头,还是每一个雕塑,又或是每一个栏杆,无一不在表述着历史的印迹。就拿小红门来说,它代表了十五世纪美丽绝伦的哥特式艺术,而中堂的柱子粗壮沉重,不禁使人想起洛林时代的圣日耳曼·代·勃雷教堂。这两个艺术品之间足足相差了六百年,就连那些炼金术士都十分乐意从那种大拱门的象征中找寻最完美的奥秘,他们个个都认为屠宰场圣雅克教堂是炼金术最完善的表征符号。包罗万象的巴黎圣母院简直就是罗马教堂、炼金术教堂、哥特教堂和萨克逊教堂的集合体,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体被和谐有机地融合进了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彼此映衬,错落有致。
巴黎圣母院这样的混合型建筑群引起了很多艺术家、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的关注,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圣母院不但让人们沐浴在原始建筑那种淳朴厚实的风范中,而且它还向世人揭示了一个哲理:任何一个最为顶尖的艺术作品,非但不是出自某一个人之手,也并非出于某一个独立的时代,而是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之上,凝聚了无数代人的心血而成的艺术作品。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不但会赋予它特有的时代面貌,而且还会再次为它添砖加瓦。在时间前进的漫长过程中,它不但成为众人关爱的对象,而且还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众所周知,蜜蜂是靠辛勤忙碌和日积月累攒积蜂蜜的,而海狸也是以这种方式存在,人更是如此。巴别塔传说中的巨塔,建筑艺术的伟大象征,就是一座蜂房。
然而,艺术又是需要建筑物来表现的,所以一旦某种艺术成了气候,它便会毫不犹豫地主导建筑的方向,毫不阻拦,可谓是水到渠成。不同形式的艺术的发展过渡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的:两种有关联的艺术风格总需要一个嫁接的过程,而承接这种嫁接任务的便是不能被忽视的建筑。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哪一种留下痕迹的事物,都有它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时间是永不会停下来的,而任何一种艺术,任何一个建筑师都只会停留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因此,有人将整个建筑的发展过程比喻为“时间是设计师,人民是泥瓦匠”,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伟大的建筑,都非一日之功,就像高山一样,必须经过很多年才能完成。然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艺术发生变化时,而建筑物依然如故。
网友评论